裁决小说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185章 殿下圣明,正是此意。
  平壤城,大将军府。

  泉盖苏文虽未正式称王,但府邸规格已远超臣子。

  泉盖苏文身材魁梧,面相凶悍。

  听完下属关于境内出现大量以粮换盐交易的禀报后,他非但没有震怒,反而发出一阵洪亮的笑声。

  “哈哈哈哈哈!好!好一个唐国!竟想出这等法子!”

  泉盖苏文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大地图前,指着高句丽疆域。

  “他们以为,用这点华而不实的盐块,就能掏空我高句丽的粮仓?愚蠢!”

  他的谋士,一位姓朴的文官,谨慎地开口。

  “大将军,此事不可不防。民间存粮若流失过多,恐影响来年民生,乃至军粮征集。”

  泉盖苏文不屑地一挥手。

  “朴先生多虑了!唐国此举,正说明他们对我高句丽心存畏惧,不敢轻易动兵,只能行此雕虫小技!”

  “他们换走的,不过是些散落民间的余粮罢了!能有多少?”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森严的守卫,自信满满。

  “传我将令!凡境内交易,以粮换盐者,可以继续进行。”

  “但所有换入的粮食,严禁私自运出高句丽国境!若有违令,以通敌论处,格杀勿论!”

  他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狞笑。

  “唐国送来好盐,我们照收不误!他们想换粮食?”

  “可以!但这些粮食,必须留在高句丽!待到战时,本将军一道命令,便可将这些粮食尽数征收,充作军粮!”

  “届时,唐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哈哈哈哈!此乃天助我也!”

  在泉盖苏文看来,大唐此举简直是愚蠢的资敌行为。

  他用一些对自己来说并非急需的“奢侈品”盐,换回了实实在在的粮食。

  而且这些粮食还被他用行政命令锁死在国内,随时可以征用。

  这买卖,太划算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将来唐军因粮草不继而溃败的场景。

  东宫,显德殿。

  李逸尘依旧是那副沉静如水的模样,步入殿内,行礼,跪坐于席。

  “先生!”不等李逸尘完全坐定,李承乾便迫不及待地开口,声音因兴奋而略显高亢。

  “市面情形,窦静方才已报于孤!贞观券确如先生所料,已然回稳,且势头看好!”

  “仅凭农具推广一事,便能扭转乾坤,这……这朝廷信用的增强,是否太过……轻易了些?”

  他用了“轻易”这个词,表达着他内心的不可思议。

  在他以往的认知里,增强国力、提升威望,无不是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或是通过重大的军事胜利、或是通过卓越的政绩。

  而如今,似乎只是一道诏令,一次成功的技术推广,就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提升这种名为“信用”的无形资产。

  李逸尘看着太子脸上毫不掩饰的兴奋与困惑,脸上并无得色,只是微微颔首,语气平稳如常。

  “殿下,信用的建立与崩塌,有时确在一念之间,看似轻易,实则有其内在规律。”

  “农具推广,看似一器一物之利,然其背后,向天下人传递了几个关键信息。”

  他顿了顿,条分缕析。

  “其一,朝廷并非只知征伐消耗,亦注重生养休息,体恤民力。此乃‘仁政’信号,能安抚民心,稳定社会预期。”

  “其二,朝廷具备务实创新之能,并非因循守旧。新式农具效果显著,证明朝廷机构有效率,有作为。”

  “此乃能力信号,让人相信朝廷能做成事。”

  “其三,推广迅捷,诏令下达,各地雷厉风行,东宫派遣工匠指导,显示朝廷政令畅通,执行力强。此乃效率与决心信号。”

  “民心安,则社稷稳,能力显,则未来可期。效率高,则承诺可信。”李逸尘总结道。

  “三者叠加,共同作用于人心,自然强化了朝廷的信用。”

  “人们愿意相信,这样一个既能造出利民神器,又能高效推广的朝廷,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是毋庸置疑的。”

  “故而,贞观券回稳升值,乃是必然。”

  李承乾听得连连点头,如同醍醐灌顶。

  经李逸尘这般剖析,他才明白,那看似“轻易”的背后,是朝廷多个层面积极信号集中释放的结果。

  “先生之言,令学生茅塞顿开!”李承乾感慨道。

  “以往学生只知信用重要,却不知其建立,竟有这许多关节。”

  “此番经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维护并增强朝廷信用,做起事来,确能事半功倍!”

  他眼中闪烁着光芒。

  李逸尘却适时泼了一盆冷水,语气转为凝重。

  “殿下能作此想,自是好事。然则,信用易立,亦易损。”

  “此次风波虽平,皆因朝廷所为,皆是正面积极之举。若他日朝廷行差踏错,或举措不当,此前积累之信用,亦可能顷刻间崩塌。”

  “譬如,若高句丽战事不利,耗费远超预期。或若农具推广后期出现大规模质量问题,民怨沸腾。”

  “又或……朝廷后续再次滥发债券,超出承载之限……”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已然明确。

  李承乾脸上的兴奋稍稍收敛,郑重地点了点头。

  “先生提醒的是。信用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定当谨记,慎之又慎。”

  见太子冷静下来,李逸尘知道是时候引入更深层次的概念了。

  信用并非空中楼阁,它需要坚实的根基。

  而这次农具推广事件,正好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殿下,信用之维系,除却政令、军威这些显性因素外,更有其深层根基。”

  李逸尘话锋一转。

  “此次农具推广能成功,并能反向增强信用,其背后,实则依赖于一项更为根本的力量。”

  “哦?何种力量?”

  李承乾的好奇心被再次勾起。

  李逸尘没有直接回答。

  “殿下可知,这一件看似普通的农具,从构思、改良,到最终打造出来,分发至农户手中,需要经过多少人之手?牵扯到多少行当?”

  李承乾被问得一怔。

  他身为太子,关注的是政令下达和最终结果,对于中间的具体制造过程,确实知之甚少。

  他沉吟片刻,尝试回答:“无非是工部匠作监的工匠,依据图样打造,然后由官府分发吧?”

  李逸尘缓缓摇头。

  “殿下,远非如此简单。臣便以这改良的曲辕犁为例,为殿下剖析一番。”

  他坐直了身体,目光沉静,开始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阐述一个在李承乾听来前所未闻、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

  “首先,是这犁铧。”李逸尘以手虚指。

  “需上好的铁,方能坚韧锋利,耐用不卷刃。这铁从何而来?需先有矿工,于深山之中,开凿铁矿。”

  “开矿需工具,需运输矿石的车辆、绳索。矿工需衣食住行,便有农人为其种粮,织工为其织布,匠人为其造屋、制车。”

  李承乾下意识地点头,这些他隐约知道。

  “矿石开采出来,需经冶炼。”

  李逸尘继续。

  “需建高炉,需炭工砍伐树木烧制木炭以为燃料。高炉之建,需懂得垒砌的泥瓦匠”

  “控制火候,需经验丰富的炉工。冶炼出的生铁,质地脆硬。”

  “需再经锤炼,或炒炼成钢,这又需要专门的铁匠,挥舞铁锤,在砧台上反复锻打。”

  “锻打需场地,需鼓风设备,需淬火之水。”

  李承乾的眉头微微蹙起,他开始意识到,一件铁器背后,远不止一个铁匠那么简单。

  “钢铁已成,可制犁铧。”

  李逸尘语速平稳,如同在陈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实。

  “然打造犁铧,需特定形状的模具,或需要技艺精湛的铁匠凭经验敲打出形。”

  “这模具的制作,又牵扯到懂得雕刻的匠人,以及制作模具的材料,可能是特定的粘土,或是其他耐高温之物。”

  “再说这犁辕、犁梢等木制部分。”

  李逸尘将话题转向木材。

  “需选用坚韧且不易变形的木料,如枣木、柞木。”

  “这便需樵夫入山,识别、砍伐合适的树木。砍伐需斧斤,运输需车辆或水路筏子。”

  “木材运至作坊,需木匠依据图样,锯、刨、凿、卯,精心制作。木匠需工具,锯子、刨子、凿子、墨斗……”

  “这些工具,又需专门的铁匠、工具匠来打造。”

  李承乾已经听得有些入神,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无形的链条,从深山矿洞,到熊熊炉火,再到木屑纷飞的作坊。

  “木材与铁器组合,需铁钉、铁箍。这又回到铁匠的工序。”

  “铁钉的锻造,亦是一门手艺。甚至,固定铁件的绳索,若用到皮革,则需屠夫宰杀牲畜,鞣皮匠处理皮革……”

  “这还只是农具本身之制造。”

  李逸尘稍作停顿,让太子消化一下,然后继续延伸。

  “图样如何而来?需有人设计、绘制。推广之诏令如何传达?需驿卒骑马奔驰,穿越州县。”

  “各地官府组织工匠打造,需吏员管理,需仓曹拨付工料银钱。”

  “东宫派遣工匠指导,这些工匠本身,亦是多年学艺,其技艺传承自师长,其衣食来自俸禄或民间……”

  “乃至,”李逸尘目光深远。

  “打造农具的工匠,他本身不事农耕,他所食之粮,所衣之布,所居之屋,皆需他人供给。”

  “这背后,是无数农人、织女、匠人的劳作,交织成网。”

  李承乾彻底怔住了。

  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有些干涩。

  他从未想过,一件看似普通的农具,其背后竟然牵扯到如此庞杂、如此精密的网络!

  矿工、炭工、铁匠、泥瓦匠、樵夫、木匠、工具匠、驿卒、吏员、设计者、指导者……

  还有那些为这些人提供衣食住行的无数看不见的人!

  这已远远超出了他“工部工匠打造”的简单认知。

  “先生……这……”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一件农具,竟……竟牵扯如此之广?需如此多素不相识之人协作?”

  “正是。”李逸尘肯定地点头,语气凝重。

  “殿下,这并非特例。世间绝大多数人造之物,小至一针一线,大至宫室楼船,无不是如此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数百万互不相识之人,依靠某种无形的秩序与协作。”

  “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最终共同完成。”

  “没有人能完全凭借一己之力,从无到有造出一件完整的、像样的物品。”

  他引入了核心概念。

  “这种无数人基于分工,进行协作,最终生产出所需之物的体系,可称之为‘百工之业’。”

  “此乃国家财富之源泉,国力强盛之根基,亦是……信用赖以存在的坚实基础之一。”

  “百工之业……国力根基……”李承乾喃喃重复着这些陌生的词汇。

  内心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以往所理解的“富国强兵”,“富国”多指粮仓充盈、府库有钱。

  而“强兵”则指军队精锐、装备精良。

  却从未从“生产协作”这个角度去思考国力的本质。

  李逸尘看着他震撼的表情,知道初步的概念冲击已经达到,需要进一步阐释其运作原理和重要性。

  “殿下试想,”李逸尘引导道。

  “若无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百工之业体系,能否在短时间内,打造出足够数量的新式农具,并推广天下?”

  李承乾立刻摇头:“绝无可能。”

  他现在完全理解了,这需要整个国家机器,以及民间无数行业的协同运转。

  “若矿工不采铁矿,则无铁可用。若炭工不烧木炭,则炉火不旺。若驿卒不传诏令,则政令不通。若工匠技艺不精,则农具粗劣……”

  “其中任何一环断裂,此事便难成,或效果大打折扣。”

  李逸尘缓缓道。

  “此次农具推广能迅速见效,正说明我大唐目前这套百工之业体系,运转尚属良好。”

  “人们看到朝廷能有效调动这套体系,生产出利国利民之物,自然对其管理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产生信心。”

  “此信心,便是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顿了顿,强调道:“反之,若一国百业凋敝,工匠流失,协作不畅,连一件像样的农具都难以大规模、高质量产出。”

  “人们又会如何看待其朝廷?其信用,又能从何谈起?”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他终于明白,为何李逸尘说信用有其深层根基。

  这百工协作体系,就是根基之一!

  一个能高效组织生产、不断创造新财富的朝廷,其承诺才更有分量,其发行的债券,才更值得信任!

  “所以,信用并非虚无缥缈,它建立在……建立在无数人看似平常的劳作与协作之上?”

  李承乾试图总结自己的领悟。

  “殿下圣明,正是此意。”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