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决小说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200章 这个逆子,又要干什么?
  回到东宫,李承乾一直紧绷的神经才猛地松懈下来。

  后怕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

  刚才在两仪殿,面对父皇那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目光,他几乎用尽了全部的意志力才没有露怯。

  每一句否认,每一次强硬的顶撞,都是在悬崖边上行走。

  他清楚,只要露出一丝破绽,后果不堪设想。

  他走到书案后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脑海中浮现出李逸尘曾经讲授的“博弈论”。

  ……遭遇背叛……优势策略……一报还一报。

  纥干承基的背叛,是赤裸裸的背叛!

  为了他自己活命,就敢反咬旧主一口!

  若不是自己应对得当,若不是父皇暂时找不到确凿证据……

  一股怒火在他胸中升腾。

  他当初遣散纥干承基,赐予金帛,已是仁至义尽,给他留了颜面和生路。

  既然对方选择了最恶毒的方式回报,那就休怪他了!

  报复!必须报复!

  不仅要让纥干承基付出代价,更要借此机会,向所有暗中窥视东宫、意图不轨的人宣告——

  背叛储君,污蔑国本,将会是什么下场!

  这不是泄愤,是博弈!

  是树立威信,是巩固自身地位的必需手段!

  他要让所有人看到,太子李承乾,不是可以随意拿捏、任由随意污蔑的懦弱之人!

  “来人!”

  李承乾猛地抬起头,眼中已是燃起熊熊烈火。

  “传令,召东宫左右庶子、詹事、谕德、赞善……所有属官,即刻前来显德殿议事!”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

  不过一刻钟,以杜正伦、窦静为首的东宫主要属官们便匆匆赶到了显德殿。

  他们看到端坐在书案后、面色阴沉如水的太子,心中都是一凛,知道必有大事发生。

  殿内气氛凝重。

  李承乾没有绕圈子,直接将两仪殿中发生的纥干承基指控,选择性地、带着强烈个人情绪地叙述了一遍。

  他刻意强化了纥干承基“忘恩负义”、“攀诬构陷”的部分。

  也渲染了父皇对此事的“半信半疑”以及对自己的“不公审视”。

  “……那纥干承基,不过一介鄙夫,昔日孤念其微末之功,赐金遣散,已是格外开恩。”

  “岂料此獠狼子野心,非但不知感恩,竟因卷入齐王逆案,为求活命,便敢信口雌黄,污蔑孤行刺兄弟、戕害大臣!”

  “此等行径,人神共愤!”

  李承乾的声音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

  属官们听完,脸上皆露出愤慨之色。

  杜正伦率先出列,他性情刚直,对太子近一年的勤勉和改变看在眼里,早已信服。

  此刻听闻太子受此大辱,更是怒火中烧。

  “殿下受委屈了!纥干承基背主求荣,构陷储君,罪该万死!”

  “此风绝不可长!臣即刻上奏陛下,严惩此等奸佞,以正视听!”

  窦静也紧随其后。

  “殿下!储君威严,不容侵犯!纥干承基及其背后主使之人,必须严惩!”

  “臣等愿联名上奏,请陛下彻查谣言来源,还殿下清白!”

  其他属官也纷纷附和,群情激愤。

  太子近来励精图治,开放东宫,纳谏如流,更是在债券等事上展现出卓越才识,早已赢得了东宫属官们的真心拥戴。

  此刻听闻太子遭受如此不白之冤,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上书弹劾,请求皇帝明察。

  李承乾看着下方群情汹涌的属官们,心中那怒气稍稍缓解。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诸卿忠心,孤心领了。”

  李承乾的声音恢复了冷静。

  “上奏弹劾,是诸卿为臣之本分,孤不阻拦。”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森然。

  “然,纥干承基构陷储君,此乃十恶不赦之大罪!岂能止于其一人之身?污蔑国本,动摇社稷,其罪当诛连!”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杜正伦和窦静。

  “孤意已决!将以东宫之名,行文刑部、大理寺,要求他们立即依律,锁拿纥干承基三族亲眷!”

  “其罪名,便是‘污蔑储君,动摇国本’!”

  “此事,不仅要办,更要公之于众!孤要让天下人都看看,背叛孤,污蔑大唐储君,是何下场!”

  殿内瞬间安静了一下。

  诛连三族?

  这惩罚不可谓不重。

  而且是以东宫太子的名义,公开要求?

  这几乎是直接向外界宣告,太子对此事的极度愤怒和强硬态度。

  杜正伦微微蹙眉,他本能地觉得此举有些过于激烈,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非议。

  但他抬头看到太子那决绝的眼神,再想到纥干承基那令人发指的背叛行径,心中的天平瞬间倾斜。

  太子这是被逼到了极点啊!

  若不强硬反击,日后岂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敢来攀咬储君?

  “殿下英明!”杜正伦不再犹豫,躬身道。

  “纥干承基罪大恶极,株连其族,以儆效尤,正当其时!臣附议!”

  “臣附议!”窦静及其他属官也齐声响应。

  太子的意志,在此刻的东宫,不容置疑。

  “好!”李承乾重重一拍案。

  “杜卿,即刻草拟太子令!用印后,立即送达刑部、大理寺!孤要他们立刻就动手拿人!”

  “臣遵命!”

  杜正伦领命,立刻走到一旁的书案前,铺开纸张,奋笔疾书。

  太子令快速拟好、用印,并由东宫侍卫快马加鞭,分别送往刑部官署和大理寺。

  当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接到这份措辞强硬、盖着东宫印信的太子令时,两人都惊呆了。

  太子令中,明确指斥纥干承基“忘恩负义,构陷储君,其心可诛,其行可鄙”。

  并要求刑部与大理事“依《唐律》中关于重罪株连,即刻锁拿纥干承基三族亲眷,严加审讯,以儆效尤,明正国法”!

  更让他们心惊的是,这份太子令并非密令。

  “这……太子这是要做什么?”

  刑部尚书拿着那份太子令,手都有些发抖。

  陛下才刚下令将此案压下,不得外传,太子就大张旗鼓地要求株连,还要公开?

  这分明是在打陛下的脸,也是在表达强烈的不满!

  大理寺卿脸色也十分难看。

  “太子这是……被激怒了。纥干承基的指控,看来是真的触到逆鳞了。”

  “可陛下那里……”刑部尚书犹豫不决。

  “太子令已下,且要求依律行事。”

  “污蔑储君是‘大不敬’之罪。”

  “太子以储君身份行文要求,我等若置之不理,便是公然违逆……罢了,先拿人吧,但需立即禀报陛下。”

  刑部和大理寺的衙役们按照名单,开始满城锁拿纥干承基的亲族。

  昨日还只是在小范围内流传的“太子被指控”的秘闻,今日就被太子以这种极端强硬的方式彻底公开,并且展开了血腥的报复!

  朝野震惊!

  无数官员被太子这毫不掩饰的狠辣手段所震慑。

  他们意识到,那个曾经乖张暴戾、后又看似沉稳持重的太子,骨子里依然有着不容触犯的凶悍一面!

  而这,仅仅是开始。

  紧接着,更详细的消息被释放出来——陛下曾命长孙无忌、房玄龄密查此事。

  但调查多日,除了纥干承基的一面之词,并无任何确凿证据能证明太子有罪!

  这个消息,如同在滚油中泼入了一瓢冷水,彻底炸开了。

  那些原本就支持太子、或因太子近期表现而倾向太子的官员们,尤其是那些出身相对寒微、或是与山东世家不太对付的官员,顿时群情激愤。

  原来如此!

  原来是有人借着齐王谋反的由头,用毫无证据的指控来污蔑储君!

  而负责查案的长孙司徒、房相,竟然未能及时为太子辨明冤屈,反而让此事发酵,致使太子清誉受损!

  一时间,弹劾的奏疏如同雪片般飞向两仪殿。

  这些奏疏不再局限于御史,许多中书、门下、六部的官员也加入了进来。

  他们弹劾的重点,集中在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身上。

  “查案不明,致使储君蒙冤,有负圣恩!”

  “未能及时澄清流言,止谤于未然,是为失职!”

  “长孙无忌、房玄龄位高权重,然于此大是大非之事上,含糊其辞,未能秉公直断,有损宰相之体!”

  “乞请陛下明察,追究长孙、房二人查案不力之责!”

  压力,瞬间来到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这一边。

  尚书省班房内,长孙无忌看着手下人抄录来的几份弹劾奏疏内容。

  脸色铁青,一把将纸条攥紧,揉成了一团。

  “好手段……好一个太子!”

  他几乎是咬着牙说出这句话。

  他没想到,李承乾的反击来得如此迅猛,如此狠辣!

  不仅公开了案件,掀了桌子,导致查案不利的帽子直接扣在了他和房玄龄头上!

  这一手,洗刷了他自己的嫌疑,更是借力打力,利用朝臣对“储君受辱”的天然同情和对“办案不公”的不满。

  这是将他和房玄龄架在了火上烤!

  房玄龄坐在他对面,眉头紧锁,脸上也满是凝重之色。

  “辅机,我们失算了。太子此举……已非单纯泄愤了。”

  他们原本想将此事冷处理,慢慢调查,既能给皇帝交代,也不至于彻底得罪太子或魏王任何一方。

  但太子的强硬出手,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

  “他这是在逼陛下表态,也是在向我们示威!”

  长孙无忌冷声道。

  “他是在告诉所有人,谁再敢动东宫,就要做好被撕掉一层皮的准备!”

  两仪殿内,李世民的面前也堆满了弹劾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的奏疏。

  以及关于太子下令锁拿纥干承基家族的详细报告。

  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

  愤怒!无比的愤怒!

  他才下令将此案压下,不得外传,今日太子就公然抗命,不仅将事情闹得满城风雨,还动用储君权力,直接要求刑部拿人株连!

  这简直是在公然挑战他的权威!

  而且,太子这一系列组合拳,打得又快又狠,精准地利用了朝臣的心理,反过来将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一军。

  也让他这个皇帝陷入了被动。

  他明白,这是太子在表达对他“不信任”的强烈不满。

  也是在展示肌肉,警告所有潜在的敌人。

  “逆子……真是长本事了!”

  李世民低声咆哮,胸口剧烈起伏。

  但他强行压下了立刻发作的冲动。

  此刻发作,正中太子下怀,只会让朝局更加混乱。

  他不能在这个时候,因为一个纥干承基,因为太子的强硬反击,就彻底否定太子近一年来的所有努力和改变。

  那会让之前的一切安排都失去意义。

  他需要权衡,需要冷静。

  ……

  翌日,常朝。

  太极殿内,气氛比往日更加肃杀凝重。

  百官列队,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瞟向站在百官之前的太子李承乾。

  以及面色不太自然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

  大家都知道,风暴即将来临。

  朝议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处理了几件日常政务后,终于轮到了最敏感的话题——齐王李佑谋反案的最终处置。

  刑部尚书出列,手持笏板,沉声禀报了李佑杀害长史权万纪、私募甲兵、伪授官爵、据城反叛等罪行的最终审定结果。

  证据确凿,依《唐律》,谋反乃十恶之首,罪无可赦,当处以极刑。

  殿内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走个过场,齐王的命运,其实在造反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大家都在等待皇帝的最终裁决。

  李世民高踞御座之上,目光扫过下方群臣,最后落在那份奏报上,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帝王的冷漠与威严。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大殿。

  “齐王李佑,性情凶顽,受奸人蛊惑,杀害朝廷命官,举兵谋反,罪证确凿,天地不容。”

  他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着,即日赐死!念其终究乃朕之血脉,死后……以国公之礼安葬。”

  赐死!国公之礼!

  这个结果,既维护了国法的尊严,也保留了一丝天家的体面。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已是陛下格外开恩。

  毕竟,谋反大罪,通常都是身首异处,甚至枭首示众。

  不少官员心中暗自松了口气,准备出列领受圣旨。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身影猛地从百官前列踏出,声音响彻整个大殿。

  “儿臣有本奏!”

  全殿愕然!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出声之人身上——太子李承乾!

  只见李承乾面色沉凝,目光如炬,直视御座上的李世民,毫无惧色。

  李世民的眼睛微微眯起,一股怒火瞬间涌上心头。

  这个逆子,又要干什么?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