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决小说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202章 朕……也是教子无方啊。
  声浪汇聚,响彻殿宇。

  就连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此刻也毫不犹豫地躬身。

  “臣等附议!纥干承基罪无可恕,请陛下圣裁!”

  他们必须支持!

  必须用这个“共识”,来强行转移刚才那惊心动魄的冲突。

  必须给陛下一个台阶,也给太子一个缓冲。

  绝不能让陛下在盛怒之下,说出废黜太子的话!

  也绝不能让太子再继续那诛心的言论!

  一时间,处置纥干承基,成了满朝文武唯一共同的声音。

  所有的矛盾转移到了这个“奸佞小人”身上。

  李世民站在御座前,身体依旧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

  他看着下方跪倒一片的百官,看着那依旧挺直站立的李承乾。

  他什么都明白。

  他知道这是臣子们在和稀泥,在给他找台阶。

  他知道太子刚才那番话,是何等的忤逆和诛心。

  他知道,有些事情,一旦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就再也回不去了。

  汹涌的怒火在他胸中翻腾、冲撞,几乎要炸裂开来。

  但他毕竟是李世民,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天可汗。

  残存的理智告诉他,此刻,必须顺势而下。

  他死死地咬着牙,牙龈几乎要渗出血来。

  那废黜的话,在喉咙里翻滚了无数次,最终,被他用尽全身力气,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他缓缓地,极其缓慢地,坐回了那张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御座。

  目光冰冷,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李承乾身上,停留了足足三息的时间。

  然后,他开口,声音沙哑而疲惫。

  “准奏。”

  “纥干承基,构陷储君,罪证确凿,着即日押赴西市,腰斩弃市!诛其三族!”

  “齐王之事……容后再议。”

  “退朝!”

  说完最后两个字,李世民再也不看任何人,缓缓起身,拂袖而去。

  “退——朝——!”内侍尖利的声音响起。

  百官们如同虚脱一般,缓缓起身,许多人后背已被冷汗彻底浸湿。

  他们互相交换着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魂未定和后怕。

  今日这场朝会,简直是刀光剑影,步步惊心!

  李承乾站在原地,没有立刻移动。

  他微微仰头,看着那空荡荡的御座。

  他缓缓转身,右脚踝传来的刺痛让他眉头微蹙,但他依旧尽力维持着平稳的步伐,向殿外走去。

  刚走出太极殿不远,身后便传来几声略显急促却依旧保持着沉稳的脚步声。

  “太子殿下留步。”

  一个温和而不失威严的声音响起,是长孙无忌。

  李承乾停下脚步,缓缓转身。

  只见长孙无忌、房玄龄、岑文本、高士廉四位当朝重臣已来到近前。

  “舅父,房相,岑师,高公。”

  李承乾微微颔首,算是见礼,语气平淡,听不出太多情绪。

  他知道,方才殿上那一幕,这几位不可能无动于衷。

  他们拦下自己,并不意外。

  长孙无忌上前一步,目光扫过周围渐渐散去的官员。

  “殿下,臣等有几句话,想与殿下禀奏。”

  他的语气很客气,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恭敬。

  这与以往他面对李承乾时那种带着长辈审视和无奈的态度,已然不同。

  李承乾目光掠过四人,见房玄龄微微点头,岑文本眼神凝重,高士廉则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他心知肚明,这四位代表着朝堂最核心的力量。

  “既如此,便有劳诸位了。”

  李承乾没有拒绝,语气依旧听不出波澜。

  一行人沉默地穿过宫苑,来到了尚书省的班房。

  此处是处理帝国日常政务的核心之地,此刻却显得格外安静。

  显然官员们大多还在回味方才朝会的惊心动魄。

  都刻意避开了这几位大佬。

  进入内室,屏退了左右。

  房门关上,隔绝了外界的一切。

  室内陈设简朴,唯有书案、坐榻以及堆积如山的文书卷宗。

  阳光透过窗棂,投射下斑驳的光影,映照着五人神色各异的脸庞。

  短暂的沉默后,还是长孙无忌率先开口。

  他身为国舅,又是司徒,地位最高,此刻由他发声最为合适。

  “殿下,”长孙无忌斟酌着词句,语气显得十分恳切。

  “今日朝堂之上,殿下为齐王之事慷慨陈词,顾念兄弟之情,此心……天地可鉴。只是……”他话锋微微一转,带着谨慎的提醒。

  “只是言辞之间,或许……或许稍显激切了些。”

  “陛下毕竟是君父。殿下如此……只怕会引得陛下圣心不悦,于殿下,于朝局,都非善策啊。”

  他没有直接指责李承乾“顶撞”或“诛心”。

  而是用了“激切”这个相对温和的词。

  既点出了问题,又给双方都留了余地。

  房玄龄在一旁接口,他的语气更偏向于分析利害。

  “殿下,储君之责,在于稳固国本。今日之事,虽则殿下占住了‘仁孝’、‘兄弟之情’的大义名分。”

  “然则直面君父,终究是险招。一旦陛下雷霆之怒不可遏制,后果不堪设想。”

  “臣等非是责怪殿下,实是为殿下担忧,为大唐江山担忧。”

  他话语沉稳,目光睿智。

  岑文本和高士廉虽未直接发言,但他们的眼神和微微颔首的姿态,表明了他们认同长孙和房玄龄的看法。

  李承乾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被冒犯或不耐烦的神色。

  他目光低垂,看着面前光洁的地板,仿佛在认真反思。

  直到两人说完,室内再次陷入寂静,他才缓缓抬起头。

  他的脸上没有方才在朝堂上的那种倔强与冷硬。

  反而浮现出一丝恰到好处的疲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懊悔。

  “舅父,房相,诸位的好意,孤明白。”

  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语气也变得缓和了许多。

  甚至带上了一点晚辈在长辈面前的坦诚。

  “方才在殿上,孤……确实是救五弟心切。”

  “眼见他行差踏错,即将万劫不复,孤身为长兄,心中实在……实在不忍。”

  他微微停顿,似乎在组织语言,也似乎在平复情绪。

  “或许……或许是孤太过心急,言辞之上,未能仔细斟酌,有些……失了分寸。”

  “冲撞了父皇圣颜,确非孤之本意。”

  他这番表态,与之前在太极殿上那寸步不让、甚至步步紧逼的姿态判若两人。

  长孙无忌等人闻言,眼神微微一动,相互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目光。

  太子如此“好说话”,倒是有些出乎他们的意料。

  他们原本以为,经历了方才那般激烈的对抗,太子此刻必然心气正高,难以劝解。

  却没想到,他竟能如此迅速地收敛锋芒,甚至主动承认“失了分寸”。

  这让他们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

  只要太子不是铁了心要跟陛下硬碰硬,那事情就还有转圜的余地。

  房玄龄捋了捋胡须,语气更加和缓。

  “殿下能体谅臣等苦心,臣等感佩。”

  “殿下仁孝友悌,顾念兄弟,此乃美德,陛下……陛下终会体谅的。”

  他这话说得很有技巧,既肯定了太子的动机是好的,又暗示陛下那边需要时间和台阶。

  高士廉此刻也开口道。

  “是啊殿下,陛下乃明君,更是慈父。一时之气难免,但殿下的一片赤诚之心,陛下定然是看在眼里的。”

  他年纪最长,资历最老,说出这番带着安抚意味的话,分量又不相同。

  长孙无忌见气氛缓和,顺势道:“殿下放心,齐王之事,臣等必当竭尽全力,在陛下面前周旋。”

  “总要寻一个……既能维护国法纲纪,又不失天家亲情的稳妥之法。”

  李承乾看着眼前这四位位极人臣的长者,他们的话语看似关切,实则每一句都包含着试探与权衡。

  他面上却依旧是那副带着些许疲惫和感激的神情。

  “有劳舅父和诸位费心了。”

  李承乾微微欠身。

  “此事……确实还需诸位在父皇面前多多美言,陈明利害。”

  “孤人微言轻,又惹得父皇动怒,许多话……怕是难以奏效了。”

  他将自己摆在了一个相对弱势的位置,将“推动”事情解决的责任,巧妙地抛回给了这些重臣。

  不等长孙无忌等人再说什么,李承乾轻轻按了按额角,脸上倦容更甚。

  “今日朝会,耗神颇巨,孤有些疲惫,便先行告退了。齐王之事,孤……静候诸位佳音。”

  说罢,他再次对四人微微颔首,便转身,步履略显沉重地离开了尚书省班房。

  看着太子离去的背影,消失在门外,长孙无忌四人脸上的“关切”和“缓和”渐渐收敛。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凝重。

  “辅机,你看……”

  房玄龄率先开口,眉头微锁。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太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沉得住气,也更懂得进退。”

  他回想起太子方才从激烈到“服软”的迅速转变。

  心中那股不安感并未消散,反而更深了。

  这绝不是一个冲动易怒的年轻人能做出来的。

  岑文本轻声道:“无论如何,太子肯暂时收敛,总好过继续与陛下针锋相对。”

  “当务之急,是稳住陛下那边。”

  高士廉点头。

  “不错,需得立刻去见陛下。”

  四人不敢耽搁,稍作商议,便一同前往两仪殿。

  两仪殿内,李世民负手立于窗前。

  他脸上的暴怒已经褪去,但那份铁青的寒意却并未消散。

  听到内侍通报长孙无忌等人求见,他并未转身,只是淡淡地应了一声:“宣。”

  “臣等参见陛下。”

  李世民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四人,那眼神锐利。

  “你们来了。”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无形的压力。

  “是为太子,还是为齐王?”

  长孙无忌作为代表,上前一步。

  “陛下,臣等方才见过太子殿下。”

  “哦?”

  李世民眉毛微挑。

  “他怎么说?可是觉得朕这个父皇,刻薄寡恩,不配为君为父?”

  话语中带着明显的讥讽和仍未散尽的怒意。

  “陛下息怒!”房玄龄连忙接口。

  “太子殿下……殿下他其实心中极为懊悔。”

  “殿下言道,当时确是救齐王心切,眼见兄弟将遭大难,情急之下,言辞失了分寸。”

  “绝非有意顶撞陛下。此刻已是追悔莫及。”

  岑文本也补充道。

  “是啊陛下,太子殿下仁孝,此番虽方式欠妥,然其本心仍是顾念天家骨肉亲情。”

  “此心……此心赤诚,还望陛下明鉴。”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将李承乾方才那番“认错”的言辞,加以润色和强调,传递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沉默了片刻,忽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朕……也是教子无方啊。”

  这句话,一语双关!

  长孙无忌等都听出来陛下是在说李佑谋反是他这个父亲没教好。

  何尝不是在说李承乾今日这般“狂悖”的言行,也是他教导失败的结果。

  长孙无忌心头一凛。

  他必须将话题引向积极的一面,必须给陛下找到一个可以下的台阶。

  长孙无忌语气恳切,甚至带着几分激动,“陛下,太子殿下今日虽言辞有失,但其敢于在朝堂之上,为犯罪的弟弟挺身而出,担起长兄之责。”

  “这份担当,这份仁厚,岂不正是陛下平日谆谆教导,潜移默化所致!”

  这是在强行给李世民找面子。

  也是在为李承乾的行为寻找合理性。

  房玄龄立刻跟上。

  “辅机所言极是。陛下,齐王年少,性情鲁莽,此次谋逆,确系受权万纪逼迫过甚,以及昝君謇、梁猛彪等小人蛊惑蒙蔽所致。”

  “据臣所知,齐王被擒后,亦是惶恐万分,深自忏悔。”

  “其情可悯,其行……或可酌情宽宥。”

  高士廉和岑文本也纷纷附和。

  “陛下,齐王终究是陛下血脉,若处以极刑,恐伤陛下慈父之心,亦非国家之福。”

  他们已经形成了默契。

  现在不能严惩李佑。

  至少是保住他的性命,是缓和当前皇帝与太子之间尖锐矛盾的一个缓冲。

  李佑的死活他们其实并不关心。

  但他们关心朝局的稳定,关心储君与皇帝的关系不能彻底破裂。

  一旦太子被逼到绝境,或者皇帝盛怒之下做出不可挽回的决定,那才是真正的大动荡。

  李世民听着重臣们的劝解,久久不语。

  他缓缓踱步到御案前,手指拂过光滑的桌面。

  太子那些话,却像一根根毒刺,扎在他内心最隐秘、最脆弱的地方。

  失败者无人效仿……

  长兄之责……

  父兄职责的缺失……

  每一个字都回荡在他耳边,带着巨大的杀伤力。

  他不得不承认,李承乾精准地抓住了他的痛处。

  李佑的悲剧,难道没有当年玄武门的阴影吗?

  与他这个父亲对诸子的管教和情感维系方式,毫无关系吗?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