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还如何谨慎?”李泰兴奋地踱步。
“刺杀亲王!刺杀大臣!这是何等大罪?父皇绝不会饶过他!这太子之位,该是我的!”
杜楚客摇了摇头。
“殿下,纥干承基虽招供,但口供尚需核实。”
“长孙司徒、房相皆是老谋深算之辈,他们必会严格审查,不会轻易采信。”
“况且,陛下虽怒,但废立太子乃国之根本,非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轻易决定。”
李泰闻言,稍微冷静了一些,急切地问道。
“那依先生之见,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此事的效果达到最好?如何才能确保……将他彻底扳倒?”
杜楚客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冷芒。
“殿下,此时我们不宜直接出面攻击太子,以免引来陛下猜忌,认为我们落井下石,兄弟阋墙。但是,我们可以借力打力。”
“如何借力?”
“世家。”杜楚客吐出两个字。
“关陇、山东各大世家,对太子近来行为早已心存不满。”
“只是此前太子势大,他们的攻讦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如今,太子涉嫌如此骇人听闻之罪,正是他们发难的绝佳时机。”
他凑近李泰,低声道:“殿下可暗中使人,将消息透露给与我们交好的御史,尤其是那些出身世家、以清流自居、敢于直谏者。”
“让他们上奏,要求陛下严查太子刺杀之事,以正朝纲,以肃法纪!声势越大越好!要让陛下感受到朝野舆论的压力!”
李泰眼睛一亮。
“妙啊!让那些御史去打头阵!我们只需静观其变,必要时再……推波助澜!”
“正是。”杜楚客点头。
“只要证据逐渐对太子不利,舆论持续发酵,陛下即便顾念父子之情,在国法朝纲面前,在天下人的注视下,也未必能保得住他。”
“届时,殿下您,身为嫡次子,德才兼备,又无此等恶行,这储君之位,舍您其谁?”
李泰脸上露出了志在必得的笑容,用力拍了拍杜楚客的肩膀。
“就依先生之计!立刻去办!要快!”
正如杜楚客所预料的那样,纥干承基供词的风声,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迅速在长安官场中激起了滔天巨浪。
虽然案件细节被严格保密,但“太子涉嫌派遣刺客”这样的核心信息,还是通过隐秘的渠道流传开来。
接下来的几日,仿佛约定好了一般,御史台的奏疏如同雪片般飞向两仪殿。
这些奏疏大多出自出身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等山东世家,或者与关陇集团关系密切的御史之手。
他们的措辞或许各有不同,有的引经据典,强调“储君之德,关乎国运”。
有的直言“刺杀兄弟大臣,人伦尽丧,国法难容”。
有的则较为委婉,称“此事骇人听闻,若属实则动摇国本,若属虚乌有则玷污储君清名,伏请陛下彻查,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但核心意思高度一致——要求皇帝严肃处理此事,彻底查清太子李承乾是否与刺杀案有关。
这些奏疏,如同一把把软刀子,不断切割着李世民本就愤怒和痛苦的心。
他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弹劾奏章,脸色一天比一天阴沉。
他如何不知道这些御史背后站着的是哪些势力?
他们是在借机发泄对太子的不满,是在逼迫他做出决断。
“他们……就这么迫不及待吗?”
李世民将一份言辞激烈的奏折狠狠摔在桌上。
声音中充满了压抑的怒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
他感到自己仿佛被架在火上烤,一边是可能犯下弥天大罪的嫡长子,一边是虎视眈眈、意图逼迫他废储的世家势力。
如果……如果李承乾真的做了那些事,他该怎么办?
废了他?
一想到这个可能性,李世民的心脏就一阵抽搐。
那是观音婢留给他的长子,是他曾经寄予厚望的储君!
可若是不处置,国法何在?
他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如何向被刺杀的青雀和于志宁交代?
如何面对这汹涌的朝议?
他陷入了登基以来,最为艰难、最为痛苦的抉择之中。
而与两仪殿的暴怒和魏王府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宫显德殿,却异乎寻常地平静。
李承乾坐在书案后,面前摊开着一份文书,却一个字也没有看进去。
纥干承基反水的消息,他早已通过自己的渠道得知。
初闻之时,他心中也曾闪过一丝慌乱,但那慌乱很快便被一种奇异的冷静所取代。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这是他过去种下的恶因,结出的苦果。
他知道,此刻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东宫,等着看他惊慌失措,等着看他失态辩解。
他偏不。
他回想起李逸尘曾经说过的话.
“殿下,有些事,做过便是做过……殿下不必争辩,不必反驳……您要让他做选择,而不是您被动地承受所有结果。”
是的,他无需争辩。
他确实曾派其行刺,这是无法抹去的事实。
但此事发生在他彻底改变之前,是在他最为绝望和愤怒的时期所为。
而且行动并未成功,也未造成任何实际伤害。
这些,他无法,也不想去向父皇解释。
解释就是掩饰,辩解就是心虚。
在那些虎视眈眈的政敌眼中,动机和行动本身,就足以定罪。
他这一年多来的巨大改变和取得的政绩,这些是实实在在的,父皇看在眼里。
其二,是他相信,父皇即便再愤怒,在确凿证据出现前,在考虑到废太子可能引发的朝局动荡后,不会轻易做出不可挽回的决定。
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深处有一种莫名的底气,这底气来自于那个引导他改变的先生——李逸尘。
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他依旧每日按时处理东宫事务,接见属官,批阅文书,神态平静,举止如常。
仿佛外界那滔天的巨浪,与他毫无关系。
这种异乎寻常的沉默,反而让那些密切关注东宫动向的人感到有些不安和疑惑。
太子是认命了?
还是……另有依仗?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的调查在秘密而紧张地进行着。
他们反复提审纥干承基,核对口供的每一个细节,寻找时间、地点、人证、物证上的任何破绽或佐证。
他们也在暗中调查纥干承基离开东宫后的所有行踪和接触的人,试图判断其是否可能被人收买构陷。
案件变得扑朔迷离。
纥干承基的口供在某些细节上显得真切,符合太子过去那段时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但在另一些关键环节,又缺乏有力的旁证。
数日的秘密调查后,两仪殿的侧殿内.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房玄龄三人凝重无比的脸。
“陛下,”长孙无忌的声音低沉。
“臣与玄龄连日审讯纥干承基,并暗中查访了其供词中所提及的时间、地点及相关人等。”
“纥干承基一口咬定,其受太子指使行刺魏王及于志宁,发生在去年正月之时,其离开东宫则在去年四月。”
“其描述太子下达命令时的神情、语气,乃至部分细节,如联络方式、潜在伏击地点等,皆有其自洽之处,并非全然胡诌。”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御案上轻轻敲击,没有说话。
房玄龄接口道:“然而,此案最大的难点在于,缺乏确凿的物证,以及除纥干承基本人之外的直接人证。”
“臣等仔细搜查了东宫,并未发现任何与豢养死士、谋划行刺相关的文书、信物或线索。”
“东宫现任属官、内侍、宫女,经逐一询问,皆表示对此事毫不知情。”
“亦从未见过纥干承基其人与太子有过密谈。”
他顿了顿,继续道:“纥干承基声称,太子行事隐秘,此类事宜皆由其单线联系。”
“且在其离开东宫时,太子已将所有可能留下痕迹的物件、名册等一并销毁或令其处理。”
“故而,目前所能查证的,仅有纥干承基的一面之词。其言可谓孤证。”
长孙无忌补充道:“臣等亦排查了纥干承基离开东宫后的行踪及接触人员,暂未发现其有明显受人指使、蓄意构陷太子的证据。”
“其与齐王府低级军官的往来,经查实,确实参与齐王谋逆案。”
殿内陷入了一片沉寂。
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有些沙哑。
“如此说来,你们查了这么久,既无法证实纥干承基所言为真,也无法证实其所言为假?”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
长孙无忌躬身道:“陛下明鉴,目前情况确实如此。纥干承基的供词有其内在逻辑,并非空穴来风,但确无旁证支撑。”
“而东宫方面,干净得……令人无从下手。”
“干净得令人无从下手……”
李世民重复了一遍这句话,语气莫测。
他挥了挥手,“朕知道了,你们先退下吧。此事,容朕再想想。”
“臣等告退。”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行礼后,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侧殿。
这个案子,如同一个泥潭,深不见底,稍有不慎,便会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殿内,李世民良久未动。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的调查结果,既在他的预料之中,又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烦躁。
没有确凿证据,这似乎是太子最好的保护伞。
但那个“干净得令人无从下手”,反而更像是一种精心处理后的结果。
难道真如纥干承基所说,太子在遣散他们时,就已经抹去了一切痕迹?
如果太子真的做过那些事,那他事后如此谨慎地消除证据,其心机之深,岂不更加可怕?
如果太子没做过,那纥干承基为何要攀诬储君?
其动机何在?
各种念头在李世民脑海中翻滚、碰撞。
他感觉事情仿佛被一层迷雾笼罩,看似清晰,却又处处透着诡异。
最终,他下定了决心。
有些话,他必须亲自问一问那个儿子。
“王德,”他沉声唤道,“去东宫,传太子即刻来见朕。”
“遵旨。”王德应声而去。
约莫一炷香后,李承乾的身影出现在两仪殿外。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迈步走入殿内。
殿内只点了几盏灯,光线昏暗,李世民坐在御案后,面容在阴影中显得有些模糊。
“儿臣参见父皇。”
李承乾依礼参拜,声音平稳。
“平身。”李世民的声音听不出情绪。
李承乾站起身,垂手立于殿中,等待着。
他知道父皇为何召见他,心中早已做好了准备。
“高明,”李世民没有绕圈子,直接开口,目光如炬地盯着他。
“纥干承基,你可还记得此人?”
李承乾抬起头,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思索之色,随即点头。
“回父皇,儿臣记得。此人曾是东宫一名侍卫,因其性情彪悍,不安于位。”
“且……且曾向儿臣表露过一些过于激烈的‘效忠’之言,儿臣觉得此类人留在身边恐生事端,便于去年四月左右,赐其金帛,将其遣散出东宫了。”
“此后,再未见过此人。”
他的回答流畅自然,与之前调查得到的“纥干承基去年四月离开东宫”的信息吻合。
“哦?仅是觉得其不安于位,便遣散了?”
李世民语气平淡地追问。
“据朕所知,东宫侍卫众多,性情各异者亦不在少数,为何独独遣散他?”
李承乾微微蹙眉,似乎对这个问题感到有些不解,但还是恭敬地回答。
“父皇明鉴,东宫侍卫确有其职责所在,然纥干承基此人,不止是性情问题。”
“他曾私下对儿臣言道,愿为儿臣做任何事,哪怕是……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儿臣身为储君,行止当光明磊落,岂能容留此等心存妄念、意图怂恿主上行不义之事之徒在身边?”
“故而当机立断,将其遣散,以绝后患。”
他解释得合情合理,将一个警惕性高、恪守本分的储君形象勾勒出来。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忽然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变得严厉。
“那他指控你曾派他行刺魏王李泰与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你又作何解释?!”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李世民,声音因为激动而带着一丝颤抖。
“父皇!儿臣……儿臣从未做过此等丧心病狂之事!青雀是儿臣的亲弟弟!于师是教导儿臣的师傅!”
“儿臣岂会……岂会派人去行刺他们?这简直是荒谬!是无稽之谈!”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