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决小说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567章 ,缺钱的莫卧儿与驻军奥斯曼
  南中使者们满意离去一直在旁暗中观察的奥朗泽布,几乎立刻就请求与李自成进行单独会谈。

  奥朗泽布是莫卧儿帝国最具权势和野心的王子,也是帝国中少有的务实派。

  他意识到一旦宿敌东吁王朝借助民朝的铁路网实现了兵力与物资的快速调动,那么莫卧儿帝国富饶但防御相对薄弱的东南邦将永无宁日。铁路对莫卧儿帝国的战略性极其重要。

  奥朗泽找到李自成道:“李尚书,贵国的铁路实乃神迹。我莫卧儿帝国,幅员万里,物产丰饶,亦有意修建铁路,以通有无,不知贵国可否相助?”

  李自成对这位王子的到来并不意外。他点头道:“王子殿下有如此远见,我朝自然乐见其成,并愿全力支持。”

  “按照我朝的经验,在平原地区修建一里标准铁路,包括勘测、路基、铁轨、枕石、信号等,综合成本约需5000元,若地形略有起伏,如丘陵地带,则成本可能攀升至每里一万元。若是山地、需要开凿隧道或架设大型桥梁,每里花费两万元乃至更高,亦属寻常。”

  他担心奥朗泽布对“里”的概念不清,还特意用手比划了一个大概的长度单位。

  接着他问题:“不知殿下计划在帝国的何处修建铁路?起始点与终点是哪里?途经地区的地形地貌如何?初步规划的铁路里程又是多少?”

  这一连串具体问题,让奥朗泽布瞬间卡壳。他虽贵为王子,精明强干,但终究是封建时代的统治者,能知道铁路的军事意义已经算是远见卓识之人了。他习惯于宏观决策,对工程细节、地理勘测和成本预算毫无概念。

  他只知道帝国需要铁路,至于从哪里修到哪里,花多少钱,完全是一头雾水。他的表情闪过一丝窘迫。

  李自成看到作为王子的神清,只怕连个修铁路的规划都没制定好。最开始南中地区修建的实验性铁路,也是连个大概的预算都算不出来。还是要他派工程师亲自去测绘,然后给他们计算工程预算,轨道部已经有全套的流程。

  “殿下,不如我们先从一条实验性铁路开始合作?选择一段百里之内的相对平缓路线,由我朝派工程师进行详细勘测和预算,将总造价尽量控制在五十万元以内。以此作为样板,积累经验,也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合作打下基础。”

  然而,奥朗泽布的雄心让他无法接受如此“小气”的方案。他皱了皱眉道:“百里铁路?这未免太短了!我莫卧儿乃是纵横万里的大帝国,如此短的铁路,如何能彰显帝国的气度?至少要先修一千里!”

  李自成差点被这位王子的“豪气”逗乐,但他还是耐心解释道:“殿下,一千里铁路,即便全部按最便宜的平原造价计算,也需要五百万元。若贵国地形并非一马平川,造价翻倍至一千万元,也完全可能。请问,帝国财政,能一次性拿出五百至一千万元的巨款,专项用于铁路建设吗?”

  “一……一千万元!”奥朗泽布倒吸一口凉气,李自成如果说人力成本,奥朗泽布王子可以大气道:“莫卧儿帝国有的是人,1万不够可以出10万,10万不够可以出100万。”

  但只要说到钱,就说到了所有封建王朝的软肋了。莫卧儿帝国处于黄金时代,中央财政收入每年大约在八千万银卢比左右,折算成民朝银元,大约在两千五百万到三千万之间,算起来和巅峰时期的大明相当,但封建王朝另一个特色就是国库无余财,只要有钱,从君主到贵族,官员都会想办法把国库这点银子,扒拉到自己的小金库当中。

  这里点名批评一下张居正的好学生万历皇帝,这位皇帝就喜欢把国库的银子扒拉到自己的小金库当中,大明的臣子自然是有样学样,几年时间就把张居正节省下来的银子花光了。

  修建一千里铁路,竟然要耗掉帝国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一半!这远远超出了奥朗泽布的想象。

  更让他感到难堪的是现实,莫卧儿帝国还就真拿不出这笔钱。

  他的父亲沙贾汗,为了纪念已故的皇后慕塔芝·玛哈,也就是他的母亲,正在倾举国之力修建泰姬陵。

  虽然主体工程已在去年完工,但庞大的附属建筑和园林工程仍在持续吞噬着帝国的财富。前两年,帝国甚至因为资金紧张,连阵亡士兵的抚恤金都难以足额发放,哪里还能挤出一千万来元修铁路?

  意识到自己说了大话,却又无法兑现,奥朗泽布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先前的气势荡然无存。

  李自成将奥朗泽布的窘态看在眼里,心中并无多少意外。轨道部这些年在朝鲜、日本、东吁等国推动铁路建设,早已摸清了这些封建国家的财政底细,在这些君主和贵族酒池肉林之下,几乎就没有不缺钱的。

  他熟练地抛出了备选方案道:“殿下,若莫卧儿国一时无法拿出全额现款,亦可考虑其他融资方式。我朝可以提供贷款,只是需要贵国提供相应的抵押物。”

  他列举了几个成功案例道:“譬如日本国,其五百里铁路便是以其部分海关关税收入作为抵押。

  安南国则是以其著名的鸿基煤矿未来二十年的开采权作为抵押。

  莫卧儿帝国疆域辽阔,港口众多,可以用关税来作为抵押。”

  奥朗泽布脸色难看,莫卧儿帝国是一个不输给民朝的大帝国,他父亲和他也不允许帝国的关税交给外人来管理,这简直是在打国家的脸。

  李自成看他脸色马上道:“贵国国土庞大。资源丰富,想必不乏类似的可抵押之物,比如某些储量丰富的煤矿、铜矿、铁矿……?”

  李自成的话,为奥朗泽布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关税,这涉及到帝国主权和面子不能给。但矿产,帝国境内确实矿产丰富,拉贾斯坦邦有大型铜矿,虽然部分目前被东吁人占据,但比哈尔邦也有储量可观的铜矿,用这个铜矿换一条铁路对莫卧儿帝国来说是划算的。

  权衡利弊之后,奥朗泽布道:“李尚书,我们可以用铜矿的开采权作为抵押物。”

  李自成心中一定道:“既如此,我们可以先签订一份意向协议。我方将派遣专业的探矿师与评估师,前往殿下指定的矿区进行实地勘探,评估其储量、品位与开采价值。

  根据评估结果,我方会确定一个合理的贷款额度。之后,我们再正式签署铁路建设与贷款协议,启动项目。”

  奥朗泽布点头应允:“可以!本王会尽快安排贵国勘探人员入境事宜。”

  就在李自成与莫卧儿王子奥朗泽布就铁路贷款事宜进行艰难磋商的同一时间,关于修建苏伊士运河的谈判也在紧张的进行当中。

  谈判的一方是民朝的两位核心人物,远征军主帅李文兵和副总理大臣罗伟。

  另一方则是奥斯曼帝国的大维齐尔伊布西尔·帕夏,留着传统奥斯曼胡须的中年贵族,他能说一口虽带口音但流利的汉语,显示出对此次谈判的重视。

  伊布西尔.帕夏没有过多的寒暄,便直接切入主题道:“尊敬的李将军,罗总理。关于贵国提议的在帝国所属的西奈半岛开凿连通红海与地中海的运河一事,经过摄政太后殿下与帝国议会的慎重考虑,我们原则上同意。”

  这个消息让罗伟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伊布西尔接下来的条件却让他愣住了。

  “但是,”伊布西尔话锋一转,“帝国不要求参与运河未来的管理与分红。我们唯一的条件是:贵国需要支付一笔一千万银元的款项,用于‘购买’运河规划线路及其沿岸特定区域的土地所有权。”

  罗伟诧异地看向李文兵,这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在他们的预想中,奥斯曼帝国作为雄踞亚非欧三洲要冲的大国,在其核心领土上修建如此战略性的工程,必然会极力争取控制权和长期利益。

  民朝甚至已经准备好了股份平分、共同管理的方案,并预期会有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

  没想到,对方一开口,竟然直接放弃了管理权,仿佛对这条未来可能流淌着黄金的运河毫不在意。

  李文兵虽然心中同样惊讶,但他沉吟片刻,对伊布西尔说道:“帕夏阁下,这笔款项数额巨大,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请允许我与罗大人稍作商议,再予答复。”

  “请便。”伊布西尔优雅地做了个手势,示意他们自便。

  两人起身,来到隔壁一间临时用作议事厅的房间。关上门,罗伟便迫不及待地低声问道:“文兵兄,这奥斯曼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奥斯曼不是欧洲的第一强国,怎么如此轻易就出让土地主权,还放弃了运河未来的巨大收益?这不像一个正常国家的决策。”

  李文兵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压低声音道:“罗兄,你久在国内,欧罗巴的情势了解可能不深。这奥斯曼帝国,其境况某种程度上,颇似前明末年。”

  “王朝末日,那运河就更难修建。”罗伟更加疑惑。

  李文兵继续解释道:“是不是王朝末日我不敢断言,但其国内政局之混乱,权力更迭之频繁,确实触目惊心。就在今年之前,奥斯曼帝国的实际掌权者,是当今苏丹穆罕默德四世的祖母,柯塞姆苏丹。

  此妇手段之狠辣,权欲之炽盛,恐更胜史书所载的武则天。为了独揽大权,她竟于六年前,授意处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苏丹易卜拉欣一世,扶立年仅六岁的孙子穆罕默德四世登基,自己垂帘听政。”

  罗伟倒吸一口凉气:“弑子立孙?如此狠毒?”

  “这还没完,”李文兵道,“去年,穆罕默德四世的生母,图罕苏丹,不甘大权旁落,发动宫廷政变,派人深夜潜入皇宫,用弓弦绞杀了柯塞姆苏丹,自己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摄政太后,如今帝国的权柄,就掌握在这位图罕太后手中。

  然而,这位新太后,同样以任人唯亲、干政弄权、生活奢侈、治国无方而闻名。如今的奥斯曼,中央权威衰落,地方总督离心,宫廷内斗不休,政局可谓动荡无比。”

  罗伟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如此说来,我们即便与现在的摄政政府签订了协议,一旦他们倒台,新上台的势力很可能翻脸不认账?那我们投入的巨资岂不是打了水漂?这苏伊士运河,还修得成吗?”

  李文兵沉声道:“我亦深知此中风险。然而,观察奥斯曼政局,这种混乱局面已持续数十年,非短期内可以结束。我们要等其政局稳定,恐怕遥遥无期。世界的航运格局,我朝的海权拓展,等不起。”

  他顿了顿道:“所以,我的想法是,钱,可以给他们。但这钱不能白给。我们不仅要买下运河的‘路权’,更要获得实实在在的保障。

  除了运河本身,我们要求获得运河两岸十公里范围内的土地,作为我国的经济区,拥有完全的土地开发权和资源开采权。同时,最关键的一点,我们必须被允许在运河区驻军,建立军事基地,以保护这条关乎我朝核心利益的战略通道。”

  罗伟仔细品味着这个方案。用一千万巨款,不仅买下运河的开凿权和未来的运营权,还要获得沿岸土地的经济自主权和军事存在。

  这相当于在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上,打造一个由民朝实际控制的“国中之国”。

  虽然代价高昂,但若能实现,确实能极大降低奥斯曼政局动荡带来的风险。一支强大的驻军,不仅能保护运河设施,更能形成战略威慑,使任何后续的奥斯曼政权都不敢轻易撕毁协议。

  “此策甚好!”罗伟道。

  商议已定,两人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李文兵也开门见山:“帕夏阁下,一千万元并非小数目,为了确保这笔巨大投资的安全,以及未来运河运营的顺畅,我们除了获得运河本身的开发权和所有权外,还需要一些额外的保障。”

  伊布西尔似乎早有预料,平静地说:“请讲。”

  李文兵道:“第一,我们需要获得运河规划线路两岸各向外延伸十公里范围内的土地,作为特许经济开发区。在这片区域内,我朝拥有完全的土地使用权、资源勘探与开采权,以及一切经济活动的自主管理权。”

  伊布西尔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点头,西奈半岛属于热带干旱气候,大部分是荒芜的戈壁沙漠,除了沙石,并无甚珍贵物产,在他和大多数奥斯曼权贵眼中,那片不毛之地毫无价值,能用它换来真金白银,何乐而不为?

  罗伟继续道:“第二,为了保障运河与我国投资的安全,防范可能出现的海盗、部族冲突或其他不稳定因素,我国需要在运河两端的关键位置,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必要的护卫力量。

  同时,在方才所说的十公里经济区内,我国需拥有独立的行政管理权与司法裁判权,以便有效管理我方人员与资产。”

  听到“驻军”和“行政司法权”,伊布西尔的眉头立刻紧紧皱了起来。

  行政管理权、司法裁判权,这些虚的东西,在荒凉的西奈半岛意义不大,赛里斯人愿意去管那些贝都因游牧民,随他们便。但驻军这触及了奥斯曼帝国敏感的神经,尤其是西奈半岛附近,靠近奥斯曼帝国的心脏,在这个心脏抵达有异国的军队太危险。

  而且作为一个曾经让欧洲颤抖的大帝国,允许外国军队在本土驻扎,尤其是在连接帝国非洲领土的战略要地西奈半岛驻军,这在政治上也是极其损害国家威望之事。

  这不仅会遭到国内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更意味着帝国的主动脉被他人扼住,非洲行省与帝国核心区域的联系将受制于人。这个责任,他伊布西尔担当不起。

  看到伊布西尔的犹豫,李文兵解释道:“帕夏阁下,请您理解,我们驻军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自卫和保护资产。我国将会投资几千万修筑运河,如此庞大的投资,不能没有军事保护。

  我们可以做出明确保证:驻军仅限於运河两端的指定区域,总兵力绝不会超过两千人。这支部队的存在,只会维护运河区的秩序,绝不会干涉帝国内部事务,更不会威胁帝国领土完整。”

  “只驻军两千人?”伊布西尔紧绷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两千人的规模,在广袤的奥斯曼帝国境内,确实不算什么,既不足以影响帝国内部的权力平衡,也难以真正切断与非洲行省的联系。

  能换取一千万银元的巨额现金,解决朝廷眼下燃眉之急的财政困境,这个代价似乎可以接受。

  在内心反复权衡了国库的空虚和奥斯曼现在动荡的局势,以及这两千“客军”可能带来的有限风险之后,伊布西尔最终艰难地点了头道:“如果贵国能严格将驻军限制在两千人以内,并且明确其职责仅限于保护运河设施,那么这个条件,我可以代表帝国答应。”

  最大的障碍消除,接下来的谈判就顺畅了许多。双方的外交文书官开始忙碌起来,根据谈判结果,共同拟定《奥斯曼帝国与大明民朝关于合作开凿与管理苏伊士运河及相关权利之友好协定》的草案。

  草案核心条款包括:

  1.民朝支付奥斯曼帝国一千万银元,用于购买苏伊士运河规划河道及两岸各十公里宽土地之永久所有权与开发权。

  2.奥斯曼帝国承认民朝对上述区域拥有完全的经济开发权、行政管理权、司法裁判权。

  3.民朝有权在运河区两端指定地点建立军事基地,驻扎不超过两千人的护卫部队,其职责限于保护运河及相关设施安全。

  4.运河的开凿、运营、维护及所有收益,归民朝所有。

  5.双方保证运河对所有国家商船和平开放,具体通航费用及规则由民朝制定。

  看着这份即将改变世界地图的协议草案,李文兵和罗伟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与兴奋。

  用一千万银元敲开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黄金水道,让民朝对全球海上贸易的掌控,再上一个台阶,更是把民朝军事力量延伸到欧洲的土地上,这加强了民朝控制最富饶的世界岛的进度。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