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决小说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568章,虎狼文明欧罗巴与战舰大倾销
  大同历三十二年(1654年)三月十七日,晚。

  广州城著名的白云酒楼,一间临江的雅座内,灯火通明,笑语盈堂。朱由检一家设宴为远行归来的朱慈良接风洗尘。

  朱慈良看着已为人妇妹妹朱幼薇,又逗弄着她怀中咿呀学语的幼童,心中感慨万千道:“几年未归,小妹不仅觅得佳婿,连小外甥都这般大了,时光荏苒。”

  周氏拉着儿子的手,眼中既有喜悦更多的却是后怕与埋怨道:“良儿,你要去外面闯荡,增长见闻,为娘不拦你。可你须得爱惜自己的身子!怎能跑去那爆发鼠疫的险地?你可知为娘在京城听到消息时,心都要跳出来了!”

  朱慈良连忙温言安慰道:“母亲宽心,朝廷早有应对鼠疫的特效药,疗效显著。您看,孩儿这不是全须全尾地回来了吗?”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道:“况且,孩儿当时只是在相对安全的区域进行记录和拍摄,真正直面危险、深入疫区清理消毒的士兵,以及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病患的大夫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一旁的夏完淳顺势将话题引向开道:“大哥,此番游历欧罗巴数载,足迹遍及西、法、荷诸国,不知对彼邦情势有何观感?

  朱慈良整理了一下思绪道:“欧罗巴各国,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一个‘散’字,整个欧罗巴大陆,不过比中原稍大,但却遍布着大大小小几百个国家,大国如同我民朝一行省,小的则如县城。

  许多国家内部,仍是诸侯林立,贵族领地自治权力很大,流行一句谚语,叫做‘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种制度,颇似我国春秋时期,王权不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他端起酒杯浅酌一口继续道:“不过,也有例外。如法兰西王国,近百年來王权不断加强,已初步完成中央集权,君主权威日重,军力强盛冠绝整个欧罗巴。有点类似于战国之强秦。

  而荷兰联省共和国则更为奇特,他们没有世袭君主,乃由数个商业寡头家族共治,商业气息极其浓厚,举国皆商。至于那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朱慈良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奇异道:“其内部邦国、自由市、教会领地林立,真如一面打碎后胡乱拼接的镜子,直至今日,我也未能弄清其境内究竟有多少个‘国家’。”

  最后,他总结了自己的核心观察:“总体而言,欧罗巴诸国给我的感觉,皆是‘虎狼之国’。对内统治残酷,等级森严,视平民如草芥;对外则侵略成性,掠夺奴役,视他国百姓如牲畜。

  然而,矛盾的是这些国家内部,思想却相对活跃开放。其贵族阶层,竟以宴请、资助那些探索自然哲理的‘科学家’为荣,此辈人物大抵相当于我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

  故而欧陆虽等级森严,社会底层却涌动着一股难以抑制的活力与求知欲。”

  “加之,欧罗巴战事频仍,无年不战。英法百年战争、荷兰与西班牙的八十年独立战争,以及刚刚结束不久、席卷整个欧陆的三十年战争,战火几乎从未停歇。此情此景,俨然便是又一个战国时代。”

  夏完淳听罢,若有所思,感叹道:“原来如此。难怪这些欧罗巴人在新大陆行事如此酷烈,肆意屠戮土著,毫无怜悯。听大哥一席话,方知他们乃是行走在‘暴秦’之路上的虎狼之邦。其内部之竞争与活力,或可借鉴,但其对外之残暴与贪婪,则须万分警惕。”

  而在朱家宴之外的广州城,因万国博览会而掀起的资本与商业狂潮,正一浪高过一浪。

  首先引爆市场的是轨道部联合南中诸国宣布成立的“南中铁路总商社”,并在广州公开募股。募股章程详细描绘了未来连接安南、占城、暹罗乃至缅甸的铁路网络蓝图,强调了其对区域贸易、资源开发的巨大促进作用。

  早已被博览会期间铁路模型震撼的民朝商贾,以及嗅觉灵敏的南洋、南中富商,立刻意识到这其中蕴含的无限商机,这不仅仅是投资一条铁路,更是投资整个南中地区的未来。

  认购现场人潮汹涌,巨额资金迅速汇集,股票在短短数日内被抢购一空,市面上一股难求。

  紧接着又一个重磅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响:《奥斯曼帝国与民朝关于合作开凿与管理苏伊士运河及相关权利之友好协定》部分条款被有意披露。

  民朝将出资千万,在奥斯曼帝国的西奈半岛土地,开凿连通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并成立“苏伊士运河商社”公开募股。

  民朝海商心心念念10年的苏伊士运河终于可以正式开凿了,轰动了整个广州,这甚至比南中铁路商社更要轰动。

  稍有地理常识的商人都明白,这条运河一旦贯通,从西欧至东方的航程将缩短万里以上,全球贸易格局将为之巨变!

  这已不是“下金蛋的鸡”,而是掌控东西方贸易命脉的“黄金水道”!

  消息传出,整个南中国为之沸腾,无论是家财万贯的豪商巨贾,还是颇有积蓄的士绅贵族,无不绞尽脑汁,争相认购运河股票,生怕错过这千载难逢的“躺赚”机会。苏伊士运河商社的募股额度,在更短的时间内被一扫而空。

  除了这些动辄数千万上亿银元、足以改变地缘格局的超级项目,万国博览会每日产生的、价值几十万至数百万的各类订单,更是如同涓涓细流,汇成了资本的汪洋。

  南中各国凭借其独特的热带物产,成功吸引了民朝食品加工商的注意。一家家以生产水果罐头、果脯、香料制品为主的“种植园-加工厂”联合体项目被敲定,资金和技术开始向南中地区的种植园流动。

  张献忠更是收获颇丰。他带去的朝鲜棉布,以其“量大、管饱、价廉”的特点,成功拿下超过百万匹的采购订单。

  同时南中地区以及民朝本土的药铺、商行,对高丽参及其他朝鲜药材的订单总额也超过了五十万元。

  但张献忠最大的成果,并非这些现货交易,而是成功的“招商引资”。他利用博览会平台,大力宣传朝鲜的“汉城工业区”,提出了极具诱惑力的“前三年税收减半”等优惠政策,成功吸引了十几家民朝纺织作坊主签订投资契约,计划将部分产能转移到朝鲜,利用当地潜在的劳动力优势和优惠政策,生产更具价格竞争力的棉布。

  东邻日本也不甘示弱。其价格低廉的蚕丝受到了民朝丝绸纺织厂的青睐,签订了总量高达十二万石的蚕丝采购契约。

  手握大额订单和预付款,日本代表团迅速与民朝的工业钱庄接洽,获得贷款用于开发新的桑蚕种植园,扩大生产规模。

  同时,他们也效仿朝鲜,积极邀请民朝的丝织工匠和作坊主赴日,合作建立当地的丝绸纺织工场。

  朝鲜以廉价棉布吸引初级纺织业,日本则以优质原料吸引高端丝绸业。其他各国也吸引到民朝资本,或是建立工业区,或是建立经济作物种植园,资本正借助万国博览会的东风,悄然从民朝本土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扩散。

  一个多月的万国博览会,仿佛一个巨大的经济加速器和融合器。这里不仅有寻常百姓前来购买异国奇珍,开阔眼界;更有来自全球的商贾、使节在此洽谈合作,签订契约。

  每一天广州的各大商号、茶楼、会馆都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和成功的欢呼。

  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着又一笔巨额订单的签订,又一个合作项目的启动。资本在涌动,技术在传播,市场在扩大,合作在深化。

  整个广州城,乃至整个民朝南方,都弥漫在一种极度乐观的情绪之中。

  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由铁路、运河、蒸汽船、电报和新式工场编织而成的、更加紧密联系的世界正在到来。民朝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先进技术,正站在这个新时代的潮头,引领着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变革。

  “烈火烹油,繁花似锦”——这八个字成为了当下最好的写照。

  无论是庙堂之上的官员,还是市井之间的商民,都坚信一个前所未有的、属于民朝的“经济黄金时代”,已经拉开了它辉煌的序幕。

  大同历三十二年(1654年)四月十七日。

  当万国博览会的商业热潮仍在广州城内涌动时,波斯帝国、莫卧儿帝国以及南中各国的使节,却受邀请来到了南海舰队的军港。

  他们站在码头上,望着港内停泊的庞然大物,那一艘艘线条硬朗、桅杆如林、炮口森然的战舰。阳光照射在厚重的装甲和擦得锃亮的钢制炮管上,反射出冷冽的寒光,让所有观者在心生忌惮的同时,也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羡慕。这便是力量的象征,宣示国威的倚仗。

  海军部长赵云飞搂着朝鲜特使张献忠的肩膀,指着泊位上闪着寒光的铁甲舰。

  “老张,瞧见没?全新的铁甲舰!兄弟我可是第一个想到你,两台最新式的两百匹马力蒸汽机,保证它跑得比帆船快,还不看老天爷脸色,关键部位三十毫米钢甲,等闲炮弹啃不动!100mm后装线膛钢炮,射程远,打得准,威力够劲!怎么样?”

  他凑近些,压低声音道:“原本造价十二万,看在咱们老交情份上,十万我都不开口,直接给你这个数”他伸出手指道“八万银元!”

  张献忠的眼睛早已被那艘铁甲舰牢牢吸住,喉头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尽管之前在火车上,他内心告诫自己要谨慎,不要上赵云飞的当。

  但自从在盛大的阅舰式上看到这铁甲舰劈波斩浪、无视风浪的雄姿后,他心中那点疑虑早被渴望取代。这钢铁巨兽的代表,是超越时代的武力,是无可争议的威望。

  赵云飞见他光看不说话,作势欲走:“不稀罕?那我可找东吁人了,他们可是问了好几回了。”

  “别别别!”张献忠一把拉住赵云飞道,“老赵,谁说不想要了!八万就八万!说好了,上面的炮可得给老子配齐了,别拿些破烂糊弄!”

  赵云飞哈哈一笑,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我赵云飞做生意,童叟无欺!卖你铁甲舰,还能不配炮?那种断子绝孙的缺德事,老子可不干!”

  “成交!这船老子要了!”张献忠终于下定决心。

  他很清楚朝鲜深嵌在民朝势力范围内,几乎不可能有海上威胁,这铁甲舰买回去,大概率就是个昂贵的“玩具”。

  但他老张为朝鲜辛苦经营半辈子了,花八万买个大玩具又怎么啦?

  更何况这是最新的铁甲舰,开回汉城港,足以让所有朝鲜文武和百姓侧目,提升自己在朝鲜的威望。

  军港的其他泊位旁,类似的场景也在上演。北海舰队主将田见秀正与日本使臣细语交谈,指向另一艘同级的铁甲舰,阐述着其对守护岛国漫长海岸线的巨大价值。

  杨秀头则与东吁大使侯方域并肩而立,详细介绍着那些经过战火检验、性能可靠的各型号风帆战列舰,强调其性价比之高。

  而李过则陪着波斯帝国大使,漫步在码头,他言语间极尽对波斯古老文明的推崇:“大使阁下,波斯帝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阿巴斯二世陛下英明神武,国力鼎盛,在我等看来,实乃当世仅次于我民朝、奥斯曼的第三大强国!”

  这番恭维让波斯大使极为受用。

  李过话锋顺势一转道:“然纵观全球,真正的一流强国,无不拥有一支足以驰骋大洋的强大舰队。舰队乃国家威严之延伸,利益之保障。您请看,”

  他手臂一挥,指向那些体型庞大、火炮林立的战列舰,“此等巨舰,吨位巍峨,火力凶猛,方与大波斯帝国之崇高地位相匹配。”

  此时的波斯处于阿巴斯二世统治时期,是波斯公认的黄金时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此时的波斯还真有些钱,能买得起战列舰这样的昂贵玩具。

  大使看着眼前这些价格被标得“极具吸引力”的战舰,再想到帝国在波斯湾和印度洋的利益,不禁心动。

  购买一支价格“低廉”而火力强大的舰队,既能巩固海防,又能彰显帝国声威,似乎是一笔不错的投资。

  不仅仅是波斯,其他各国使节在博览会上签下了大量经济订单,对未来财政收入充满乐观预期。

  此刻面对民朝海军3~5成跳楼价促销的这些战舰,纷纷觉得物超所值。

  国家富裕了,加强武备顺理成章,何况是如此“划算”的买卖?

  而民朝海军将领们如此热衷于“卖船”,和他们制定的一个庞大的海军战略有关。

  一个月前的民朝阅舰式,的确极大的振奋了军心士气,也震慑住了海外各国。

  以赵云飞为首海军将领,借此机会拟定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海军十年发展纲要》。

  根据他们的统计和估算,全球主要海军强国的战舰总吨位加起来约为二十万吨。

  赵云飞在计划书中提出:“战列舰乃进攻之矛,唯有保持对全球潜在对手的绝对吨位与质量优势,方能真正奠定并维持我民朝的海上霸权!”

  据此他们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将民朝海军总吨位提升至二十万吨以上,确保在主要航道上都有民朝舰队的身影。

  第二步用十到二十年时间,逐步淘汰老旧风帆战舰,全面换装以铁甲舰为核心的新式舰队。

  然而,这份激进的计划书送到元首刘永的案头,却被毫不客气地否决了。

  一艘五百吨级的实验性铁甲舰造价已超过十万银元,虽然有实验性质的原因,大规模的建造500吨级的铁甲舰,造价会大规模的降低。

  但海军部却已经开始雄心勃勃要建造千吨级铁甲舰,预研三千吨的铁甲舰,而这些吨位更大的铁甲舰,建造的成本更高。

  安置海军部制定的更新计划,民朝海军,由风帆战列舰替换成铁甲舰,仅建造费用就可能高达两千至三千万银元。

  这还不算,铁甲舰复杂的蒸汽机和装甲维护费用极高,年均维护费可能达到造价的10-15%,这意味着每年仅维护新舰队就需要额外投入四五百万。

  再加上军港扩建、人员培训、日常运作等开销,海军军费将飙升到每年三四千万之巨。

  在非战争时期,将如此庞大的资源倾斜给海军,势必严重影响经济建设和其他领域发展,这是朝廷无法接受的。

  最终,刘永做出了折衷决策:允许海军出售部分现役的、尤其是即将淘汰的二线风帆战舰以及那几艘作为技术验证的小型铁甲舰。

  并且海军每对外售出一定吨位的旧舰,方可获批建造相应吨位的新式铁甲舰。此举既可回笼部分资金,支持海军技术迭代,又能控制总吨位和军费规模,同时还能通过军售影响地区力量平衡。

  于是,便有了军港内这热火朝天的“军舰大甩卖”。

  而且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三艘作为技术验证的铁甲舰,分别被张献忠的朝鲜、日本国以及东吁王国购得。

  此外,他们还各自购买了一批200至500吨不等的风帆战舰,部分计划改装成货船用于物资运输,部分则作为训练舰,开始培养本国海军种子。

  安南、南掌等南中国家,也觉得国力有所增强,有必要建立一支小型舰队保卫海疆,加之价格实在诱人,纷纷购入了一些中小型风帆战列舰。

  而最大的买家,当属波斯帝国。财大气粗的波斯大使,订购了一艘三千吨级的二手战列舰作为未来波斯舰队的旗舰,三艘千吨级战舰作为主力,外加若干五百吨、两百吨级的护卫舰、巡洋舰,组成了一支总吨位接近万吨的舰队,一跃成为世界岛中心不可忽视的海上力量。

  看着各国使节纷纷签下购舰合同,来自法兰西、荷兰等欧洲海洋强国的大使们,脸色却愈发凝重。

  民朝大规模向全球,特别是向印度洋和东南亚地区倾销战舰,虽然多是二手货甚至是被淘汰的型号,但这无疑将极大增强地区国家的海上实力,使得原本由他们主导的海洋秩序面临更多挑战。

  他们预感到,未来的全球海洋,将因为民朝这次史无前例的军售而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热闹”,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一场无声的军备竞赛阴影,似乎正随着广州湾的海风,悄然扩散开去。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