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决小说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194章 李佑造反
  李世民听完,依旧只是微微颔首,最后看向岑文本。

  “文本,你初掌中书,众人亦荐你,你有何想法?”

  岑文本出列,仪态端正,言辞清晰。

  “陛下,臣本江南寒微,蒙陛下超拔,置于机要,常恐才不配位,有负圣恩。”

  “太子太傅,天下师表,臣何德何能,敢居此位?然,”

  他语气一转,带着文士特有的诚恳与执着。

  “臣自幼熟读经史,略通文墨,深知储君教养,关乎天下文脉气运。”

  “若陛下不以臣才疏学浅,臣愿以雕虫之技,侍奉太子殿下左右,讲论经典,切磋文章,涵养其仁德之心,陶冶其儒雅之气。”

  “臣必兢兢业业,夙夜匪懈,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他的回答,突出的是自己的学问和文采,定位是“天下师表”,负责太子的文化素养和德行陶冶。

  同样表达了愿意接受的意愿,但角度与长孙、房二人截然不同。

  三人的回答,虽然措辞各异,但核心意思却惊人的一致。

  不再推辞,愿意接受太子太傅之职。

  这下,殿内的官员们都有些愕然了。

  这三位,平日里哪个不是谨慎小心,尤其是涉及储君之事,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今天这是怎么了?

  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竟然都对这个看似位高权重、实则极易招惹是非的位置表现出了兴趣?

  一些心思灵敏的官员,看看御座上神色莫测的皇帝,又看看下面那三位态度微妙的重臣,再联想到近来东宫太子的变化,隐隐约约也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这太子太傅之争,恐怕不仅仅是争夺一个帝师的名分那么简单。

  李承乾站在百官之前,自始至终微微垂首,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

  这太傅之位,谁来做,他并不十分在意。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力量和方向,来自先生之能。

  这些太傅,来了,也不过是这东宫里的新角色而已。

  他自有应对之法。

  李世民看着阶下三位重臣,心中念头飞转。

  三人都愿意接,这反而让他有些为难了。

  选谁?

  李世民沉吟片刻,知道不能再沉默下去。

  他缓缓开口,声音恢复了帝王的威严。

  “众卿之意,朕已明了。太子太傅,关乎国本,不可轻率。”

  他目光扫过三人,最终定格在虚空处,做出了决定。

  “此事,容朕再细细斟酌。退朝。”

  他没有当场决定人选。

  这个结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长孙无忌、房玄龄、岑文本三人相互看了一眼,眼神复杂,各自躬身退下。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看着鱼贯而出的人群,目光深邃。

  太子太傅的人选,将成为接下来朝堂上下关注的焦点。

  看来只能拖一拖了。

  贞观十七年三月初。

  长安城已是春意萌动。

  然而,两仪殿内的气氛却与这日渐暖融的时节格格不入,肃杀之气凝重。

  李世民高踞御座,面色铁青,手中紧紧攥着一份来自齐州的六百里加急军报。

  他刚刚在朝会上宣布了亲征高句丽的相关事宜。

  正与群臣商讨粮草调度、兵马部署等事宜。

  这份突如其来的急报,像一盆冰水,浇熄了酝酿已久的征伐热情,也点燃了他胸腔中的熊熊怒火。

  “逆子!这个逆子!”

  李世民的声音从牙缝里挤出来,带着压抑到极致的暴怒。

  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

  他猛地将那份军报掷于御案之下,纸张散落,墨字刺眼。

  百官骇然,皆屏息垂首,不敢直视天颜。

  能让陛下在朝堂之上如此失态,必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王德,念,”

  王德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面向众臣。

  “齐州急报!齐王李佑,听信其舅父、阴弘智及昝君谟、梁猛彪等小人谗言,阴募壮士,私蓄甲兵!”

  “长史权万纪屡次谏阻,反遭其囚禁胁迫!今……今齐王竟悍然杀害朝廷命官、齐王府长史权万纪,据齐州而反!”

  “伪授官爵,开库廪以行赏,驱吏民以守城!”

  “轰——”

  朝堂之上,如同炸开了一个惊雷。

  所有人都被这个消息震得头皮发麻。

  齐王李佑,陛下第五子,性情粗暴,勇武好斗,以往在长安时就多有劣迹。

  后被任命为齐州都督,本意是让他远离京师,在外历练,加以约束。

  谁能想到,他竟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杀害天子指派、负有教导监督之责的亲王长史,这是公然挑战朝廷法度,据城造反,更是形同谋逆!

  “陛下息怒!”

  房玄龄率先出列,声音凝重。

  “齐王年少狂悖,受奸人蛊惑,行此大逆。然其地处山东,兵力有限,必不能久。”

  “当务之急,是火速发兵,平定叛乱,以免波及他州,酿成大患!”

  长孙无忌也立刻接口,语气斩钉截铁。

  “房相所言极是!此风绝不可长!臣请陛下即刻下诏,命邻近州府严加戒备,并遣大将,率精兵前往征讨,以雷霆之势,剿灭叛军,擒拿齐王李佑及其党羽,明正典刑!”

  “臣等附议!”殿内群臣齐声响应。

  在谋反这等触及王朝根基底线的罪行面前,所有人的立场都是一致的。

  李世民胸膛剧烈起伏,眼中的怒火几乎要喷薄而出。

  他对自己这个儿子的品性并非全无了解,但也绝未料到其竟敢猖獗至此!

  杀害朝廷命官,举兵造反!

  这简直是在他李世民的脸上狠狠扇了一记耳光,更是对他贞观盛世的莫大嘲讽!

  “好!好一个李佑!”

  李世民猛地站起身。

  “传朕旨意!擢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为行军大总管,刑部尚书刘德裕为副总管,发怀、洛、汴、宋、潞、滑、济、郓、海九州府兵,即刻开赴齐州!”

  “给朕踏平叛军,生擒逆子李佑!若有抵抗,格杀勿论!”

  “臣领旨!”李勣出列,躬身接令,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军人执行任务的冷峻。

  “另,”李世民目光如刀,扫过众臣。

  “诏令山东道各州县,严密盘查,不得使叛党一人漏网!凡有与李佑勾结者,一经查实,立斩不赦!”

  “退朝!”

  李世民拂袖而去,留下满殿心神不宁的臣工。

  亲征高句丽的计划,显然已被这突如其来的叛乱彻底打乱。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迫转向了山东那片骤然升腾起烽烟的土地。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自然也传到了东宫。

  李承乾正在显德殿内翻阅着西州送来的最新文书,听闻此讯,执笔的手顿在了半空。

  他缓缓放下笔,挥退了禀报的内侍,独自一人坐在空旷的大殿中,久久无言。

  窗外的春光似乎也黯淡了几分。

  李佑……他的五弟。

  他们年纪相差不大,小时候也曾一同在宫中玩耍。

  李佑性子莽撞,喜好武事,与他这个因足疾而行动不便的太子,其实并无太多深交,甚至因为性情差异,偶有龃龉。

  但无论如何,那是他的弟弟,是父皇的儿子。

  如今,他竟然造反了。

  李承乾心中涌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情绪。

  有震惊,有愤怒,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

  他仿佛能看到李佑在齐州那困兽犹斗的疯狂模样,也能预见到其兵败身死的凄惨结局。

  父皇的怒火,朝廷的大军,绝不会给李佑任何生机。

  “凶多吉少……”李承乾低声自语。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右脚。

  若在以前,自己那般愤懑绝望、行事乖张之时,会不会也……

  他不敢再想下去。

  “来人。”他扬声唤道。

  “去请李逸尘过来。”

  李逸尘很快便来到了显德殿。

  “臣李逸尘,参见殿下。”

  “免礼。”李承乾摆了摆手,示意他近前坐下,殿内并无他人。

  他看着李逸尘,直接问道:“齐州之事,先生听说了吧?”

  “臣刚听闻。”李逸尘点头。

  李承乾叹了口气,眉头紧锁。

  “李佑……他怎会如此糊涂!行此大逆不道之事,自寻死路!”

  “父皇已然震怒,命李勣发九州兵马征讨,他绝无胜算。”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唏嘘。

  李逸尘静静地看着李承乾,没有立刻接话。

  他当然知道李佑造反这件事,也清楚其过程和结局。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李佑的叛乱如同昙花一现,迅速被扑灭。

  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却直接导致了太子李承乾的覆灭。

  因为审理李佑谋反案时,牵连出了纥干承基,而纥干承基为了活命,供出了太子曾派他行刺李泰和于志宁的旧事。

  这才是真正的危机所在。

  李逸尘心中念头飞转。

  他穿越而来,确实改变了很多事情。

  他用自己的方式,强行扭转了李承乾的思想,将那个充满愤怒和绝望、一心想着铤而走险的太子,拉回到了相对理智和务实的轨道上。

  他灌输的博弈论、权衡之道、信用体系、乃至对“百工之业”的认知,都在潜移默化地重塑着李承乾。

  李承乾不再与汉王李元昌、侯君集等人密谋造反,这是事实。

  自从他李逸尘真正开始施加影响后,李承乾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巩固地位、如何增强东宫实力、而非那孤注一掷的疯狂。

  但是,有一件事,是他无法抹去的。

  那就是在他到来之前,在李承乾确实曾派出刺客纥干承基,试图刺杀魏王李泰和太子左庶子于志宁。

  虽然行动失败了,并未造成伤亡,但这件事本身,就是储君身上一个巨大的、足以致命的污点。

  纥干承基这个人,如同一个定时炸弹。

  历史上,他就是在李佑案发后,因与齐王党羽有过来往而被逮捕。

  为了自保,毫不犹豫地将太子刺杀之事和盘托出,成为了压垮李承乾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历史走到了这个关键的节点。

  李佑已经造反,那么纥干承基呢?

  这个被李承乾遣散已久的刺客,现在何处?

  他是否还会像历史上那样,因为其他牵连而被捕?

  他是否还会为了活命而出卖旧主?

  李逸尘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他没有直接回答李承乾关于李佑的感慨,而是突然问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

  “殿下,纥干承基……现在何处?”

  李承乾闻言,身体猛地一僵。

  他脸上的唏嘘和悲凉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猝不及防的慌乱和……尴尬。

  他抬眼看向李逸尘,对方的目光平静无波,却仿佛能穿透他的内心,看到他最不愿为人所知的隐秘。

  他感觉自己的脸颊有些发烫。

  李逸尘果然知道!

  他一定知道自己曾经派纥干承基去做过那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虽然李逸尘从未点破,但他此刻突兀地问起纥干承基,其意不言自明。

  殿内陷入了一种微妙的沉寂。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事已至此,隐瞒毫无意义,尤其是在李逸尘面前。

  他既然主动问起,或许已有应对之策。

  “先生……”李承乾的声音略微有些干涩。

  “去年五月,便已让纥干承基离开了东宫,赐予金帛,令其自谋生路。”

  “之后,再无联系。”

  他顿了顿,补充道:“学生知此前行事荒唐,有失储君体统。然自先生教诲以来,学生已幡然醒悟,断不会再行此等蠢事。”

  他说这番话时,语气是诚恳的。

  这一年来的经历,李逸尘灌输给他的那些学识和思维方式,早已将他从那个只想用暴力发泄愤怒的绝望青年,变成了一个懂得权衡利弊、谋划长远的储君。

  他深知刺杀兄弟和朝廷重臣是何等愚蠢和危险,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将自己彻底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李逸尘看着李承乾微微泛红的脸和坦诚的眼神,点了点头。

  他相信李承乾说的是实话。

  这是他对自己“教育”成果的信心,也是基于对李承乾这一年行为轨迹的判断。

  李承乾确实已经远离了那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臣相信殿下。”李逸尘缓缓说道,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断定。

  “只是,殿下,有些事,做过便是做过。纥干承基此人,心性狡黠,唯利是图。”

  “他虽已离开东宫,但其人仍在。如今齐王造反,朝廷必然大肆搜捕其党羽,清查往来。”

  “纥干承基昔日混迹江湖,三教九流结识颇广,难保不会与齐王麾下某些人有所牵连。”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