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决小说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205章 具体措辞,你等斟酌。
  听到殿外宦官传来的口谕,李承乾与李逸尘对视一眼,彼此眼中都并无太多意外。

  风暴已然来临,皇帝的召见是意料中事。

  “孤知道了,即刻便去。”

  李承乾沉声回应殿外。

  待宦官的脚步声远去,李承乾立刻转向李逸尘,脸上凝重未消,反而更深了几分。

  “先生,父皇召见,必是为此次债券崩塌之事。两仪殿上,孤该如何应对?”

  李逸尘神色平静,仿佛早已胸有成竹。

  “殿下,此去面圣,只需将方才臣所剖析的‘通货膨胀’之理,向陛下与诸位大臣清晰陈述即可。”

  “重点在于阐明,此次危机根源在于信用受损引发的恐慌。”

  李承乾微微颔首,努力消化着这个全新的概念。

  “阐明缘由之后呢?又当如何?总不能只指出病症,却不开药方。”

  “药方便是‘救市’。”

  李逸尘言简意赅。

  “救市?何意?”

  李承乾对这个词感到陌生。

  “拯救市面上的世人信心,稳定债券价格,平息物价波动。”

  李逸尘解释道。

  “而救市之策,臣此前已向殿下建言,且东宫也已有所准备。”

  “那便是,由东宫率先行动,动用储备,按照债券发行时的面额,公开回购市面上流通的东宫债券。”

  李承乾点点头,这方面的准备在贞观卷成型之日就开始部署了。

  “此乃稳住信用之基石。东宫债券数量远少于朝廷发行的‘贞观券’,体量较小,回购所需资金在东宫可承受范围内。”

  “只要东宫能率先兑现承诺,按照面值真金白银地回收债券,便能向市场证明,东宫的信用依然坚实。”

  “此举如同定海神针,可极大缓解恐慌情绪。”

  李承乾思路紧跟,立刻想到了关键问题。

  “那贞观券又当如何?其数额巨大,若朝廷仿效东宫进行回购,国库能否承受?”

  “若不能,单救东宫券,恐不足以平息全局之乱。”

  李逸尘对此已有考量。

  “殿下所虑极是。贞观券体量庞大,仓促间要求朝廷全额回购,确实可能力有未逮,甚至引发新的财政危机。”

  “故策略需分步走。首要之事是稳定东宫券,以此作为示范,重塑市场信心之锚。”

  “只要东宫券价格稳住,甚至因东宫回购而回升,便能向世人传递一个强烈信号。”

  “并非所有债券都成了废纸,朝廷与东宫有能力和意愿维持信用。”

  “此信号本身就能部分平息对贞观券的恐慌。”

  他稍作停顿。

  “其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殿下需向陛下阐明,欲从根本上解决此次危机,除了东宫率先行动外,朝廷必须设法平息前几日朝堂对决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李承乾眉头微蹙,这个问题更为敏感棘手。

  “孤明白信用之重要,但朝堂风波乃父子君臣之事,如何能轻易平息?又该如何向父皇进言?”

  李逸尘目光沉静。

  “殿下不必直言‘平息风波’,只需点明危机根源与朝堂稳定息息相关。”

  “殿下可奏称,市井恐慌,半因债券本身,半因担忧朝局不稳。”

  “至于具体如何行事……陛下与房相、长孙司徒等皆是久经风浪之人,他们自有办法化解外界疑虑。”

  李承乾仔细品味着李逸尘的话。

  他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将朝堂稳定与储君之位稳定捆绑在一起,用一种更含蓄、更策略性的方式,促使皇帝和重臣们主动去弥合那道裂痕。

  至少在外界看来是如此。

  同时为东宫争取了主动。

  “学生明白了。”李承乾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先生之言,如拨云见日。孤这便去面见父皇。”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努力让因足疾而略显不稳的步伐显得沉稳有力,向殿外走去。

  李逸尘躬身相送,目送太子离去,目光深邃。

  两仪殿内,气氛比以往更加凝重。

  李世民端坐于御座之上,面沉如水,看不出喜怒。

  御案之下,长孙无忌、房玄龄、岑文本、高士廉四位重臣垂手肃立,个个眉头紧锁,面色沉重。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

  李承乾步入殿中,依礼参拜。

  “儿臣参见父皇。”

  这是自那日太极殿激烈冲突后,父子二人首次会面。

  殿内的空气似乎都随之凝固了一瞬。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李承乾身上,眼神锐利,仿佛要将他从里到外看透。

  长孙无忌等人也下意识地屏息,关注着这对天家父子之间的微妙互动。

  “免礼。”李世民的声音平淡,听不出情绪。

  “谢父皇。”李承乾缓缓起身,垂首立于一旁,姿态恭谨,却并不卑微。

  他能感受到那几道聚焦在自己身上的目光,有审视,有担忧,也有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短暂的沉默后,房玄龄作为首辅,不得不率先打破僵局。

  他上前一步,向李世民微微躬身,然后转向李承乾,语气沉重。

  “太子殿下,今日陛下急召殿下前来,实因市面突发剧变,关乎国计民生,陛下与臣等皆忧心如焚。”

  他随即将债券价格崩盘、物价飞涨、民间怨声载道的情况简要陈述了一遍。

  与李承乾在东宫收到的信息大致吻合,但来自朝廷最高层的视角,更凸显了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房玄龄说完,殿内再次陷入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承乾身上,等待着他的回应。

  李世民的眼神深邃,看不出他此刻内心真正的想法,但那股迫人的压力有增无减。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御座上的父亲。

  “房相所言,儿臣在东宫亦有所闻。此次市面动荡,来势汹汹,儿臣以为,其根源并非单纯奸商囤积或物资短缺所致。”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眼中都闪过一丝诧异。

  他们预想了太子多种反应,或请罪,或推诿,或提出具体措施。

  却没想到他竟先从根本上否定了一般性的归因。

  “哦?”李世民终于开口,带着质疑。

  “太子有何高见?”

  李承乾感受到压力,但想到李逸尘的剖析,心中稍定。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

  “回父皇,儿臣近日反复思量,以为此次祸乱,根子在于‘信’字崩塌,引发了‘钱物失衡’之患。”

  他避免直接使用“通货膨胀”这个词汇,但核心意思已然点出。

  “钱物失衡?”

  高士廉忍不住低声重复,面露困惑。

  “正是。”李承乾继续道。

  “我朝交易,向来以铜钱、绢帛为本。然东宫与朝廷发行的债券,因其承诺可靠,在一定范围内已被民间默认为可流通之物。”

  “近乎‘虚钱’。其价值,全系于朝廷与东宫之信用。”

  他看到李世民和几位大臣的眉头微微蹙起,显然在思考这个说法。

  李承乾顿了顿,加强语气。

  “前番朝堂风波,市井传言纷扰,致使民众对债券之信用产生动摇,乃至恐慌。”

  “持有债券者,皆恐其沦为废纸,于是争相抛售,欲换回铜钱或米粮布帛等实物。”

  他环视众人,声音渐沉。

  “然,市面实物总量有限,而债券所代表的‘虚钱’数额巨大。”

  “世人皆抛虚求实,犹如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岂有不拥堵、不践踏之理?”

  “债券价格因而一落千丈,而实物因抢购者众,价格自然飞涨。”

  “此非实物真正稀缺,实乃信心丧失,追逐实物者太多所致。”

  “儿臣窃以为,此便是史书所载前隋末年‘恶钱’泛滥、物价腾贵之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皆因钱与物之平衡被打破。”

  一番话说完,两仪殿内鸦雀无声。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脸上露出了深思和震惊交织的神情。

  他们都是经世致用的能臣,对货值现象并非一无所知。

  但李承乾这番从“信用”和“虚实平衡”角度切入的分析,如同在他们熟悉的认知领域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让他们看到了以往忽略的深层逻辑。

  尤其是将债券危机与隋末恶钱通胀类比,更显得触类旁通,极具说服力。

  原来,这几张薄纸的波动,背后竟牵扯着如此深刻的货值规律?

  李世民的瞳孔也是微微收缩。

  他之前只是直觉感到此事棘手,远超寻常政务,却未能想得如此透彻。

  李承乾的剖析,像一道光,照进了他心中的迷雾,让他隐约看到了这场危机的本质。

  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儿子,在某些方面的见识,确实已经超出了他以及这些老臣的预期。

  这种认知,让他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几分难以言喻的欣慰,更有一种强烈的、被挑战的警觉。

  房玄龄率先从震惊中恢复,他急切地问道:“殿下既已洞悉病根,不知可有救治良方?”

  “若任由此‘钱物失衡’发展下去,民生凋敝,恐生大乱啊!”

  李承乾见已成功引起重视,便按照与李逸尘商议的策略,沉稳应答。

  “良方在于‘救市’,即拯救市面上的世人信心,稳定债券价值。而救市之策,需双管齐下。”

  “其一,由东宫率先行动。儿臣已命东宫府库筹措资金,将按照债券发行时的面额,公开回购市面上流通的所有东宫债券。”

  “东宫债券数量相对较少,东宫有能力兑现此承诺。”

  “只要东宫债券价格稳住,甚至因回购而回升,便能向天下证明,信用基石未塌,恐慌情绪自可缓解。”

  听到李承乾要东宫真金白银回购债券,长孙无忌等人暗自点头。

  这无疑是展现诚意和实力的最直接方式,代价虽大,但若能稳住局势,便是值得的。

  这显示出太子承担责任的态度。

  “那其二呢?”李世民终于再次开口,声音依旧平淡,但目光中的锐利似乎收敛了些许。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知道最关键的部分来了。

  他微微垂首,语气变得更为慎重。

  “其二,儿臣以为,此次信用动摇,半因债券本身,半因……外界对朝局稳定之担忧。”

  他措辞极其小心,避免任何可能被视为指责或挑衅的词语。

  他抬起头,目光恳切地看向李世民,又扫过长孙无忌等人、

  “故,欲从根本上安定人心,除东宫尽力自救外,朝廷亦需向天下臣民展示,朝堂大局,稳如泰山。”

  “唯有天下深信朝廷上下团结稳固,对债券之信心方能真正恢复。”

  “至于如何展示……儿臣正在思虑!”

  李承乾说完,便不再多言,恭敬地站立一旁。

  他将最敏感、最棘手的球,用一种看似谦卑实则将了对方一军的方式,抛给了皇帝和重臣们。

  殿内陷入了更长久的沉默。

  李世民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

  他完全听懂了李承乾的弦外之音。

  这个儿子,不仅指出了危机的根源,开出了药方,更巧妙地将政治稳定与债券稳定捆绑在一起。

  逼着他这个皇帝和整个朝廷,不得不去主动弥合那场冲突造成的裂痕。

  这是一种极其高明、也极其大胆的政治手腕。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心中更是波澜起伏。

  太子这一手,可谓是以退为进,化被动为主动。

  他主动承担了东宫债券回购的经济代价,却在政治上将了皇帝一军。

  现在,压力完全来到了朝廷这边。

  如果皇帝和朝廷不能有效“展示”团结,那么即便东宫稳住了自己的债券,整个市场的恐慌也难以平息。

  他们不得不开始急速思考,如何才能尽快、有效地消除那场朝堂风波带来的负面影响。

  良久,李世民停下了敲击的手指,深邃的目光再次落在李承乾身上。

  那目光中包含了太多复杂难言的情绪。

  他终于缓缓开口。

  “太子所言,朕已知悉。东宫即可依策行事,回购债券,稳定人心。至于朝廷……”

  他略一停顿,目光扫过长孙无忌和房玄龄。

  “辅机,玄龄,你二人即刻会同中书、门下,拟一道安民告示,以朕之名义颁发天下。”

  “内容……便依太子所言,昭示朝廷上下同心,共度时艰之意。具体措辞,你等斟酌。”

  “臣,遵旨!”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立刻躬身领命,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陛下终于做出了决断,虽然是被太子间接推动的,但总算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儿臣遵旨,即刻去办。”

  李承乾也躬身行礼。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