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决小说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570章 ,电动车产业与国际惯例
  大同历三十二年(1654年)6月12日。

  京城南郊,声韵商社新建的电车生产车间内。

  商社第一条电动车生产线正在进行最后的紧张调试。超过百名工匠在徐绍的指挥下,如同精密的齿轮般协同运作,反复调整着传送带的速度、工位的布局以及各个组装环节的衔接,力求使整个生产流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高效。

  自月前在北归的火车上与父亲徐晨一番深谈后,徐绍更加坚定了不走传统仕途,而是要在实业领域开创天地的决心,他立志要将声韵商社做大做强,再创辉煌,成为产业界的一个标杆。

  继留声机大获成功之后,他将目光投向市场前景更广阔的电动车。

  在普通民众眼中,能驾驭“雷霆之力”自行奔驰的电动车,几近仙家法宝,于是在民间被冠以“轩辕车”、“风火轮”等种种玄奇名号,总之怎么夸张怎么来。

  京城寥寥几辆电车在街道上行驶,都能吸引大批的目光,驾驶电动车的人,就好像神话当中的仙人一般,整个人的画风都和其他人不同。

  然而,对于徐绍这位墨子学院电力学专业的高材生而言,剥开神秘的外衣,电动车的技术核心并不比一台蒸汽机车更复杂。

  车架、轮胎、电机、电流调节器以及关键的铅酸蓄电池——其中真正称得上有技术门槛的,无非是电机效率和电池容量,而这些难题在墨子学院的前期研究中已有了相当的积累。当前的电动车产业,正处于“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窗口期。

  但让徐绍倍感“窝火”的是,当他雄心勃勃地向父亲提出购买电动车专利,生产电动车的想法时。

  父亲非但没有给予“内部价”支持,反而公事公办地开出了条件:一次性支付二十万元的专利授权费,并且未来电动车销售利润的百分之五,需作为持续专利费上缴。

  “爹!您这简直是坑儿子!”徐绍当时几乎跳起来道:“全套技术几十项专利,卖20万元也就算了,孩儿也知道知识是无价的,电动车值这个价。

  但已经付了专利费,还要抽走百分之五的利润?这算什么道理,一件货物收两次费用,您这可是奸商行为,是不合理的竞争。”

  徐晨却稳坐钓鱼台道:“小子,这已经是亲情价了!本来这块市场是父亲全占的,现在让出一块给你收点专利费,怎么了,按照国际惯例,涉及核心技术与外观设计打包授权的,收取三到五成利润都属常态。

  看在你是我儿子,又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份上,只收你百分之五。”

  想了想徐晨抽出几张图纸道:“喏,再附赠你三款独家车型外观专利。”

  这三款车型其实就是电三轮,甲壳虫和后世的剁椒鱼头三种车型。

  徐绍接过那三张线条流畅、造型别致的设计图,眼睛一亮,但嘴上仍不服软:“什么国际惯例,听都没听过!

  把三四成利润白白送人,谁肯当这冤大头?您就是为了压榨我,才编出这等谎话!”

  徐晨听到这天真的话,内心一阵发笑,终究是年轻,见识短了,你肯定不会知道后世有一群人,搞技术研发不懂,搞价格战倒是一流。

  打价格战打的,一个行业九成的利润都白白便宜外人,打的自己人利润薄的跟纸一样。

  弄的没钱研发技术也就算了。工匠的工钱发不出来,上下游产业链的原料商,连货款都接不到,把一个好好的产业弄得一地鸡毛。

  三五成的利润算什么?更高的也敢出,大不了加班不给加班费,再开一点自己商社的票,再压个几年货款,这利润不就出来了,苦一苦牛马,骂名他来担。

  尽管满腹牢骚,也不知道自己父亲所说的国际惯例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但他知道自己父亲有一句话没说错,现阶段生产电动车的利润最高,父亲一辆电动车卖1200元,按照他估算,其中一半都是利润。他这还真有点虎口夺食的意思。

  所以哪怕徐绍说这5%的专利费不合理。但还是在那份“不平等”的技术转让协议上签了字。

  得到技术专利的他,马上开始安排建设厂房,培训工匠,组建电动车生产线。

  现在他们厂已经卖了20多辆的电动车了,营业额突破2万元,所有人都知道一个爆款俨然要成型了,只等他们把生产线组装好,就可以大把的赚钱了,今年的分红只怕可以翻一倍,所有的工匠都在激动的畅想未来。

  正当徐绍全神贯注于生产线调试时,负责招聘的李旭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了车间。

  “怎么样?有多少师弟愿意加盟我们声韵商社?”徐绍问道。

  要支撑起电动车的量产与技术迭代,仅靠他和声韵商社原本的人才是远远不够。

  他们急需大量懂得电力学的专业人才。而目前,这类人才几乎全部集中在墨子学院和鲁班学院的相关专业。

  李旭苦笑着摇头:“一个都没找到。现在各省都在大兴土木,筹建自己的发电厂和电网,人家直接给‘技术官吏’编制,享受县令级待遇和晋升通道。我们商社开出再高的薪水,也抢不过‘铁饭碗’啊!”

  徐绍闻言有些气恼:“这些师弟们,眼光未免太短浅!一个县令待遇就把魂勾走了?在咱们商社,技术大匠干得好,一年轻松收入上万银元,岂是那点官俸可比?

  而且京城的教育,医疗水平,又岂是地方可以比的,一个个目光短浅。”

  “一年轻松上万银元?有这样的好事,也给二哥我留点!”一个洪亮而熟悉的声音从车间门口传来。

  三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笔挺校官军服、精神奕奕的青年军官站在那里,正是徐绍的二哥桑浩。

  “二哥!你怎么来了?”徐绍惊喜地迎上前。

  桑浩的目光却被车间一角几辆已经组装完毕、漆色亮丽的原型电动车吸引:“三弟,你说要造电动车,这才不到一个月,连样品都出来了?这速度可真够快的!”

  徐绍略带得意地笑道:“本来技术门槛就不算顶高,关键是整合与量产。

  要不是父亲拿着专利法卡着,我都有信心把父亲管营的电动车工坊给挤兑得开不下去!”

  他转头对负责调试的大匠嘱咐道:“王师弟,你们再带人把整个流程跑一遍,重点排查容易卡顿的节点,务必保证流水线顺畅。”

  “师兄放心,接下来的验证交给师弟我!”技术大匠应声道。

  徐绍、桑浩、李旭三人则移步到车间外的休息区。

  徐绍给桑浩倒了杯水,问道:“二哥,你今天怎么有空到我这儿来了?军务不忙?”

  桑浩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指着车间问道:“你这生产线,一旦全力开动,一天能出多少辆车?”

  “目前看,如果零部件供应跟得上,日产十辆问题不大。”徐绍估算道。

  桑浩不禁咋舌道:“现在市面上一辆电动车售价据说要上千银元!你这小车间,一天就能有上万元的营业额?一年下来就是三百多万!按照你们这类新式工坊的利润,五成怕是有的吧?那一年净利岂不是能过百万?这比留声机还要赚钱,小弟,你这钱赚的比大海里面挑水都容易。”

  徐绍纠正道:“二哥,那是零售价,不是我们的出厂价,你可不要忘了,我们光买专利就花了20万元,而后每年还要交出5%的利润,而且高科技意味着高投入。

  不过,一年下来,商社净利润争取达到百万级别,确实是我们目标。”

  桑浩惊叹不已:“你们这弄高科技的,来钱是真快!难怪父亲要收你百分之五的专利费,我看收得还是太少了,再加两三成都不为过!”

  徐绍没好气地白了桑浩一眼道:“你来我这里,就是为了说自己站在父亲这一边?”

  李旭也赶忙帮腔道:“二哥,您别看我们营收高,但开销也大啊!我们厂里,就算是最普通的组装工匠,月薪也在二十银元以上,加上半年奖、年终奖,分红,一年下来稳稳超过三百银元。

  技术大匠,年入万元真不是梦。这都是硬成本。而且我们兄弟只在商社占股百分之五,大头都是朝廷和社里的,说到底都是自家人,我们也是为朝廷打工。”

  他接着诉苦道:“可同样是朝廷背景的作坊,我们就像庶出的,想招点专业人才都如此艰难。各省电网项目一招手,墨子学院的毕业生几乎被一扫而空,我们连汤都喝不上。”

  李旭这番话更多是发泄情绪,并没指望桑浩能解决。

  徐绍奇怪道:“二哥,你今天来我们商社有什么事吗?”

  桑浩道明来意:“三弟,阿旭,我今日是代表太尉府而来。你们商社生意红火,前景广阔,太尉府希望你们能帮忙安置一批远征归来的功臣。”

  西班牙远征军凯旋后,大部分在新大陆已成家的官兵选择返回新大陆,并获得土地和政策优待。

  另有千余人进入各大学府深造,四百余人进入政务或军官学院。

  但仍有约五千名将士,需要妥善安置到各地的官营作坊工作。

  太尉府每年的退役士兵安置名额本就紧张,这突然多出的五千人,让各大作坊压力巨大。

  声韵商社作为效益好、扩张快的单位,自然被寄予厚望,于是太尉府派遣桑浩过来,想要徐绍多安置一些远征军士兵。

  徐绍闻言爽快应承道:“安置功臣,义不容辞。我正好要扩大生产规模,新车间可以吸纳上百人。”

  桑浩沉吟片刻,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道:“我们太尉府出面帮你协调,从今年墨子学院电力专业的毕业生中,争取三个名额到你们商社。作为交换,你们声韵商社接收安置三百名远征军功臣,如何?”

  徐绍一听,眼前一亮,但马上摇头道:“三个太少了!如果要安置三百人,我至少需要新增两条生产线,或者实行三班倒。生产管理和技术维护的压力会大增。

  九个!最少需要九个电力专业的毕业生,我才能确保消化三百人并保证生产质量。”

  桑浩盯着弟弟看了几秒,随即一拍道:“成交!就九个!”

  京城,太尉府衙内。

  桑浩向陆军大都督高大壮汇报了与声韵商社洽谈的结果:“大都督,声韵商社同意接收安置三百名远征军弟兄。他们的条件是,需要我们协助解决九名墨子学院电力学子的分配问题。”

  高大壮闻言,紧锁的眉头顿时舒展了不少道:“好!阿绍这可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九个学子虽然紧俏,但想想办法,应该能协调出来。今年毕业分配时,我亲自去和墨子学院,鲁班院沟通!”

  安置五千功臣是他近期最头疼的难题之一,声韵商社一口气接纳三百人,极大地缓解了压力。只要再说服其他一些大型官营作坊分担,问题便能基本解决。

  这个时候他要感谢这次的万国博览会,在这次博览会之后,各大商社都开始扩张产能,所以才有这么多编制能安置远征军的工程,要不然的话,只怕到明年,后年这批人也很难妥善安置。

  谈完安置事宜,高大壮神色一正对桑浩道:“桑浩,关于你接下来的任职,太尉府有两个方案。

  其一,是前往西域都护府,担任一个主力团的团长,负责西域边防与屯垦事务。其二…”他顿了顿道:“则是前往新成立的欧罗巴都护府,主要负责苏伊士运河工程区的警卫与安全保障工作,保护我朝工程师与工匠的安全,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那里环境陌生,局势微妙,条件会艰苦得多。”

  桑浩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挺身立正,斩钉截铁地答道:“末将请求前往条件最艰苦、任务最艰巨的岗位!”

  高大壮眼中露出赞许之色道:“不愧是社长的儿子,有担当!你先做好准备,太尉府近期会给你放假,处理好个人事务,这一去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回来的。正式的任命文书,过几个月之后会下达给你。”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