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历三十二年(1654年)六月十六日,京城南郊,声韵商社。
徐绍与太尉府达成的“人才换安置”协议迅速落地。没过几天,九名刚从墨子学院电气系毕业的年轻学子,便背着行囊,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一丝初出茅庐的忐忑,来到了声韵商社报到。
徐绍如获至宝,立即将他们任命为技术大匠,协助他全力搭建规划中的电三轮,甲壳虫微型车和剁椒鱼头三条电动车生产线。
车间里,图纸铺开,工具碰撞声、讨论声不绝于耳,技术转化的步伐骤然加快。
十天后,三百名远征归来的士兵,身着洗得发白、摘去了军衔标志的旧军服,背着统一的行军包袱,在商社大门外的空地上整齐列队。
他们大多肤色黝黑,眼神锐利中带着一丝对陌生环境的审视,身上那股历经战火淬炼的肃杀之气尚未完全消散。
徐绍站在队伍前方,目光扫过这一张张坚毅的面孔,清了清嗓子道:“诸位将士,我叫徐绍,是这声韵商社的掌柜。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新单位。”
“可能有些人还没听说过我们声韵商社。但如今市面上很火的留声机,还有剧院、广场用的电喇叭,都是我们率先造出来的!去年,我们商社的营业额超过了三百万银元,利润过了百万元!”
四周的士兵有点惊讶,又有点喜兴,掌柜如果没骗他们的话,那真是来了个好单位了。
接着他抛出了最实际也最吸引人的待遇部分道:“在咱们商社,哪怕是负责清扫的杂役,一个月工钱也稳稳超过十块银元。而一名合格的正式工匠,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加上年终分红,月入超过三十块银元并非难事。至于技术大匠,”他指了指车间里那些正在忙碌的年轻学子,“他们的年收入,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啊!”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引起了队列中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这个收入显然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这些士兵大多出身农家,毕竟参军是农户子弟最大的一条通天大道,而太尉府和元首府也喜欢去农村招兵,一方面是这些兵老实,质朴,守纪律,完成新兵训练就是优质的士兵。
而元首府主要是想用这种招兵的方式,把深山老林当中的人口逐步的拉出来,比起花大力气的修路,修水渠,开拓田地,让农户继续生活在那些基础设施差的荒野,元首府更加喜欢用这样以点带面的方式,把人口集中起来,这样更节省资源。
现在黄土高原,还有太原行省的很多山地,都是把小村落集中成一个大村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用这样的方式改善北方的环境,尤其是在黄河两岸沿线,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减少水土的流失。
所以这些士兵第一次听到如此高薪都震惊不已,民朝农税虽轻,但一家老小辛苦一年,扣除种子、农具、口粮及必要开销,能攒下十几银元已属不易。
即便是城里的工匠,年积攒三十元也极为困难。而在声韵商社,一个月就能挣到过去一年才能攒下的钱!这让他们瞬间感到,太尉府给他们安排的,是一个何等金贵的“铁饭碗”。
徐绍抬手压下议论,继续道:“我们商社,五成股份属于朝廷,所以咱们也是正牌的‘官营作坊’。剩下的五成股份,分作三份:一份归我们这些原始创办人,一份奖励给有贡献的技术骨干,还有一份就是留给在座诸位,以及未来所有为商社做出贡献的工匠!所以在我们商社,干的多,得的多,技术好,能力越强,分红更多,你们有多少本事就给我拿出多少本事,我们商社是按本事给钱。”
他话锋一转,提出了期望:“但是,想拿高薪,就得有真本事!我不希望你们满足于眼下,固步自封。我希望你们在工作之余,拼命学习,充实自己,掌握更多、更精的技能!我期待着有一天,你们能拿着技能等级证书,理直气壮地来找我,要求加工钱!
我希望你们中间,也能涌现出年入上千、五千乃至上万元的顶尖匠师!我们声韵商社虽小,却也怀揣着‘实业报国、工匠立身’的大同之志!”
“好了,我的话讲完了。”
短暂的寂静后,队列中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士兵龚俊用胳膊肘碰了碰身边的同伴郑飞小声道:“听这口气,咱们这掌柜,来头肯定不小,是干大事的人!”
郑飞激动道:“俺一定要学好技术,早点转正,拿上那三十块的月钱!然后在京城买间房,把爹娘都接来享福,再娶个媳妇,生娃……让咱老郑家,也在京城扎根!”
“长安居,大不易”,京城房价高昂,寻常公职人员也难以轻易置业,更遑论接父母同住。但每月三十银元的稳定高收入,让他们看到了在这座帝国心脏安身立命的希望。徐绍的讲话,如同一剂强心针,给这些即将转型的士兵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随后,商社的管事项声拿着花名册上台点名,按照预先安排,将士兵们三人一组,分配给厂里的老师傅,实行“师徒制”。老师傅们首先教导这些新学徒工厂的基本规章、安全注意事项,然后让他们从搬运材料、清理场地、传递工具等杂活做起,逐步融入生产环境。
完成每天八小时的劳作后,这些学徒工并没有下班休息。他们被集中到厂内一间临时改造的“夜校”教室里。
徐绍、李旭以及那几位新来的电气系“大匠”,轮流上台,从最基础的电流、电压、电路原理开始,为他们讲授电力学知识,自己培养一些专业的人才。
这是徐绍的无奈之举,当前民朝懂电力的人才凤毛麟角,如同稀缺资源。想要商社发展壮大,不受制于人,唯有自己培养。这夜校培养的便是声韵商社未来的未来的技术骨干。
“当当当!”你这铃声响起。
徐绍看着教室里面10个学生9个一脸茫然,叹口气道:“休息15分钟。”
而后他离开教室,来到厂房外的一个空,李旭,项声也在此地,只能相对无言,李旭拿出了自己的烟,第一根给徐绍,一根给项声,用煤油打火机点燃了香烟,抽了起来。
半天后李旭叹息道:“我们上当了,早知道这些人这么难培训,应该在京城招一些中学生的,刚刚在课堂上,有个学生直接用手触摸插板。”
显然这批学员在科学素养上差的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直接用手去摸电,这要不是,那只是用伏打电池串联的,他都不敢想,后果是怎么样?
项声宽慰道:“大家要体谅一下这些人,都在农村,本身教育资源不好,大部分时间帮家里做农活,还没见过电器,自然会出现各种事故。
基础差不要紧,但这些工匠肯学肯干,枯燥的技术也能学的进去,这点比城里的工匠要好的多了,只要他们学好了,就是最优秀的工匠。”
徐绍他们也只能接受这个的理由,期待他们学会技术之后变得更好。
不过徐绍还是道:“我们要请一个专业的老师来教。”
李旭皱眉头道:“现在大四的学弟还没毕业,单位就已经定好了,已经开始去单位实习了,我们抢都抢不到,到哪里去找老师?”
徐绍想了想道:“还不是有一些大一,大二,大三的学弟,我们又不是要这些工匠成为专业的技术人才,只是让他们懂电气知识,完全可以请这些学弟教,而且他们上学的时间正好和夜校的时间错开了,只要钱给的够,我想有人会要这样一份兼职的。”
项声同意道:“这个方法好,老师多了,教师质量可以提升,还能把我们解放出来。”
与此同时,教室内的学徒也是一片哀嚎。
龚俊问郑飞道:“刚刚老师说的毫安是什么单位电阻,电流,电压?”
郑飞看了自己的笔记本道:“是电流的单位。”
龚俊挠挠头道:“打小我的学习就不好,本来想着去了大同军就好一点,没想到去了大同区,记得笔记本比我读6年书都要多,好不容易终于退役了,还找到了一份好差事,来到了一个好单位,却没想到还要学习,我看到这些符号,感觉自己的头就痛了。”
郑飞内心的想法也差不多,现在的民朝工业化水平不断的扩张,而且因为有徐晨这个外挂,第一次工业化还没完全展开,第二次工业化就已经开始,再加上大航海的红利。
这个时代你只要真读的进去书,蒙学的成绩不差,一般的农户家庭,砸锅卖铁也会送自己的子女上中学,因为这个时代上学是真能改变命运。
上了中学一般就能得到一份不差的差事,就能带着一家人去城里,收入比农户翻一番。
如果能读到学府,那就直接实现了家族阶层的跃迁,虽然比不上科举那么一步登天,但却也可以成为官吏,技术大匠,金领阶级,成为民朝高收入的人群之一。
而郑飞他们不能说完全是学渣,但的确,成绩差的要占据绝大多数,学习就根本不是他们的长处。
郑飞咬牙道:“好不容易留在了京城,还有这么好的单位,再苦再累我也要留下来。”
“当当当!”徐绍再次踏入教室,继续给他们上课。
晚上8点之后,终于结束了两个小时的课程。
不过在离开之前徐绍道:“再过三个月,我们商社要和崇文门的锦绣纺织厂女工进行联谊活动。
如果你们达成了恋爱关系,并且决定成亲,社里会出钱帮你们贷款购买一间60㎡的婚房,钱就从你们每个月的工钱里扣,扣完抵房款,这间房子就是你们的了,但这个联谊活动只有正式员工才能参加,所以你们要努力,争取在三个月内让自己的技术水平达到正式工的要求。”
教室里一阵哗然,所有的学徒工眼神也坚定了很多,看到黑板上的内容,好像也变得清晰了很多。
龚俊询问道:“掌柜,如果我们没达到考核的要求,还没转为正式工,学徒工就不能去参加吗?”
徐绍翻白眼道:“你当学徒工的工钱,还没人家女工高,你有这个脸跟人家去相亲,我还丢不起这个脸。”
而后他加重语气道:“所以想早日成家立业,在京城站稳脚步,就给我努力学习,学知识,学技术,早日成为正式工。”
“好!”有了这个胡萝卜吊着,一众学徒工学习的热情又提升了3分,带着自己的笔记本去了宿舍,依旧在学习,并且相互交流,一直学到半夜才熄灯睡觉。
然而一次性吸纳三百名毫无工业经验的学徒,给商社的管理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学徒的热情虽然有,但技术还尚欠缺。
流水线上开始频繁出现残次品,安装错误、零件损伤的情况时有发生,生产效率一度不升反降,甚至商社的利润也下降了不少。
面对困境,徐绍沉着应对,双管齐下。一方面,他紧急扩充了质量检验队伍,制定了更严格的质检标准和奖惩制度,在每一道工序末端设置检验点,坚决将问题产品拦截在本环节,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稳定。
另一方面,他与技术骨干们反复研讨,进一步细化、拆解生产流程。目标是让每一个学徒在初期只需要专注于一个极其简单的装配动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个岗位的技术难度和出错率。
这个过程充满艰辛,需要不断的调试、磨合与优化。流水线的速度调整了又调整,工位布局更改了又更改。
但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合格率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攀升,生产成本也随之逐渐下降。
同时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磨合,“电三轮”、“甲壳虫”、“灵动号”三条电动车生产线终于初步搭建完成,进入了小批量试产阶段。
与徐绍这边小步快跑、艰难创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晨所主导的官营京城电动车作坊,这是与发展巨头为模板开始建设的,厂房就建在京城外铁路旁,占地面积超过了万亩,顺天府加班加点完成了通水,通电,通路,平路面等基础设施建设,厂房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建设。
凭借其掌控的墨子学院、鲁班院的顶尖人才资源,以及朝廷雄厚的资金支持,京城电动车厂房规模宏大,设备精良,研发的车型也更多样化,从私人轿车到公共客车,到普通居民生产生活用的电三轮,电两轮均有涉猎。
徐晨推动了无轨电车的研发。面对电动车行程短的问题,他忽然回忆起童年时见过的车顶带着“大辫子”、沿着架空电线行驶的电车,虽然存在脱线的风险,但在固定线路上运营,无疑是解决城市公共交通的优选。
他一方面组织人力攻关相关技术,另一方面则开始在京城规划实验性的电车线路。
与此同时,“京城动力”生产的普通电动车、电三轮也开始投放市场。徐晨更与京城的“客货总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率先推出了一项新服务——“电动出租车”。
这些漆成统一颜色、标识醒目的电动出租车,很快成为了京城街头的一景。虽然价格不菲,起步价一角银元,按里程计价,但乘坐这种安静、平稳、无马粪污染的“神奇座驾”体验新奇,吸引了大量富裕阶层和追求时髦的市民尝鲜。
更重要的是,徐晨与“客货总公司”合作,利用了该公司遍布京城各处的站点网络,将其改造为“换电站”。电动出租车电量不足时,无需长时间等待充电,只需进入最近的站点,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快速更换预先充满电的标准化电瓶即可。
这一创新,完美规避了早期电动车续航里程短的致命缺陷,只要不超出京城范围,几乎可以实现无限续航。
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电动出租车就成为了京城最靓丽的风景线,金城客户总公司,对这批出租车司机,挑选的都是中学毕业,素质最高的老司机,不但能说出标准的官话,手上还戴着白手套,突出的就是一个高档服务价值,让乘客觉得自己这1角钱的出租车费,物有所值。
而这一运营模式给了徐晨巨大的启发。他立刻意识到,哪怕是私家车也可以依托现有站点网络,面向所有电动车用户推出“电瓶租赁”服务。
用户购买车辆时只需支付车身价格,电池则通过租赁方式,在站点随时更换。这不仅能降低用户的首次购车成本,更能彻底解决续航焦虑,极大促进电动车的普及。
而在京城,除了电动出租车之外,销量最好的,确实,价格最低的电动三轮车,一辆电动三轮车只要500元,价格比甲壳虫便宜了一倍多。
而性能却相差不大。许多商家和个体户发现,“电三轮”简直是为城市内的短途货运量身定做的神器,比马车灵活,不需要饲养成本,比人力车效率高、载货多。
一时间,京城内穿行的电动三轮车日益增多,成为了城市物流运输的新生力量。
在官营巨头与民营新锐的共同推动下,在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民朝的电气化事业摆脱了最初的稚嫩,开始步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一个以电力为能量,以电车为导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快速在京城这片土地上普及。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